Monday, January 28, 2013

父母能給孩子甚麼?


——張國昇 牧師( 1/27/2013
講道經文:箴言九章十節Sermon Text: Proverbs 9:10
讀經:箴言三章一至七節Scripture:  Proverbs 3:1-7
欢迎阿姨受洗回家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養育兒女不單是神委托父母的責任、也是蒙福的經歷。
上星期在團契分享、人生有好幾個階段、人到了中年期、我們都是為家庭、兒女而活。是對的、而且是神祝福的。不過更重要的、是按著神的心意去養育兒女。
宝贝,在神的家就是你这样的孩子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猶太人很相似、因此有人以中國人稱作東方的猶太人。猶太人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中國人也是。我們早一代出國留學的人、多數家境不是富裕的、但留學生都知道父母的期望、所以二十世紀末出了那麼多的東方洋博士和專技人員。現今的世代、觀念也沒多大的改變、做父母的仍是盼望兒女好好讀書、進名校、所不同的是這一代的青年、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父母供給他們最好的生活、甚至給他們買跑車、買房子。就算自己不是很有錢、也是要給兒女最好的教育。記得很多年前在弗羅里逹州(Florida)渡假、在一旅遊區的酒店餐廳遇到一個華人總管、談話間他得知我是醫生、話題便馬上轉到他兒子身上。他告訴我他兒子也是醫生、他一生打工、是為了這個兒子、今天兒子有出頭、很引以為榮、覺得他一生勞苦都是值得的。
猶太人還有一特長、就是很會做生意賺錢;這點中國人也不輸給他們、中國人也會做生意、也會拼命賺錢。只可惜賺到錢、自己不會好好用 、積聚的財產都是為兒女。一生勤勤儉儉、用心良苦。有一個富翁坐飛機回鄉探親、坐的是經濟客艙。記者訪問他:你為孩子买的都是頭等客位、為甚麼你自己坐的是經濟艙呢?他的回答是:「我的孩子有個富翁爸爸、但我沒有。」
不談別人了、今天我們辛辛苦苦做工、說真的、也是為了兒女。每天做工八小時、星期六還要帶孩子去學鋼琴、游泳、舞蹈、還有各式各樣的球賽。星期天還有中文學校、孩子沒有得休息、自己也沒有得休息。確實是很辛苦。但我們做父母的、是絕對願意付出、因為別的父母也是這樣做、自己的孩子不能吃虧。要給他們充分的條件、長大成為有極高文化教育水準的人。
今天的小孩子在物質上是最豐富的。連小孩子的玩具都是高科技的產品;大孩子就不用講了、要手機就有iPhone; Laptop 就有個苹果。一方面是現代高科技職業的父母、經濟能力足夠。從前自己不能享受到的、felt deprived、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得到。尤其是雙薪的家庭、兒女在托兒所、在學校的時間比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多、父母覺得有些內疚、希望用物質來彌補。孩子要甚麼就給甚麼、名牌的牛仔褲、名貴日用品毫不吝嗇、兒女高興就好了。
做父母的用心良苦、都是為愛兒女、這是真的。可惜我們的愛心有時會使兒女學到錯誤的功課。當你正在忙著做報告給老闆、孩子拿著一本書要你讀給他聽。你正煩死了、便脱口而出、「別吵爸爸、爸爸要做工賺錢、給你買玩具、沒空、找媽媽去吧。」事實上你真的是忙、心裏也可能一個觀念:工作表現不好、就會被炒掉、就不能享受現有的一切、也不能隨意去買東西給孩子。其實媽媽也忙自己的、才要他找爸爸、現在爸爸也沒時間給他。孩子心裡想、賺錢在爸爸心目中、比我更重要、比甚麼都更重要、爸爸賺錢的時候不能打擾爸爸。爸爸媽媽都忙、只有跟著奶奶去逛公司、看見玩具就要買、奶奶看見價錢太貴、就說、「奶奶沒有這個錢、不要買啦。」孫子馬上說、「奶奶、不用錢的、爸爸用一切塑膠片擦一下就可以拿走的。」甚麼東西都用金盤子奉上給兒女也不見得是智慧。
一個孩子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都是從小養成的。箴言書有很多智慧的話、也指示我們怎樣教導孩子。「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226)學校怎樣教我們的孩子、我們不一定同意、但也無能控制他們給我們的孩子灌輸的一套人生道理;更不容易改變現今社會屬世的人生觀。但身為一個基督徒、我們是嚐過主恩滋味的、又是認識神稱耶穌為主的人、我們灌輸給兒女的、又是甚麼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呢?耶穌留給門徒一個大誡命和一個大使命:就是盡心、盡性、盡意愛神、愛人、和傳福音、為他作見證。我們是否很認真的聽從、又是否認真的教導我們的兒女去聽從?
很多基督徒都會背箴言九章十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我們今天基督徒父母能給孩子甚麼?我們可以花很多錢把他們送到最好的私立學校、學到很多知識和科技、比其他同齢的孩子更優秀;又考進有名的大學、滿足了父母的心意。但我們有沒有好好的培養他們去認識敬畏神、得到真正的聰明智慧呢?現在台灣最知名的籃球名星林書豪、是哈佛畢業的小子、是媒體關注的人物、是父母誇燿的嬌兒、是年青人的偶像。但在他的見證裏他指出、雖然他在球迷瘋狂的掌聲、媒體熱烈的關注下、有名有利、得到一時的快樂、卻覺得流失了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後來他的牧師提醒他、要讀聖經親近神、他才曉得、「我開始時是為自己打球、忘記我要為上帝打球。」從人得來的榮耀快樂是短暫的、馬上就會失去變成空虛。他現在為主打球、到處為主作見證、滿有喜樂和人生目的。我們給孩子們良好的教育、優秀的競爭條件当然好、更重要是讓他們認識和敬畏神、神會祝福他們成功:哈佛畢業的榮譽、都比不上為主打球作見證的喜樂、因為這才是他的呼召。
箴言三章五節也是我們熟識的。「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我們的生命中、都曾經歷過成功與失敗;也曾遇過難作抉擇的關頭。我們也曾在走頭無路時倚靠過神、知道神指引的路是何等喜樂穩妥。但我們怎樣教導孩子們倚靠神呢?單是理論是空洞的、我們的孩子們要看的是父母是否言行一致。我們的話語多有理、自己郤不行、孩子是不會受骗的。遇到大難時、是否大發脾氣、抽煙喝酒、直到深夜不睡、只會靠動腦去想出解決的辦法來。還是你跟太太孩子分享難處、一起禱告交托、安靜的倚靠神?當神為你解決了難題、又帶領家庭去禱告讃美感謝神呢?孩子星期一要考試、你告訴他星期日早上要留在家中讀書、還是勸他先去崇拜、把考試交托倚靠神、崇拜後再好好讀書呢?孩子聽不聽你的話、就有頼於他們平時覺察你的言行了。倘若你自己平常對主日敬拜神的態度可有可無、你不要期望孩子們對神和信仰會怎樣認真。
去年奧運在倫敦擧行、在掲幕禮時、倫敦交響樂團奏出古典名片「火的戰車」'The chariot of fire'  的主題曲。這部電影描述一個名叫 Eric Henry Lidde(中文名字叫李愛鋭) 的短跑運動員的故事。他出身在蘇格蘭、父母都是中國的宣教士、自小受父母教導、認識敬畏神。在世界有名愛丁堡大學唸書時、就是一個很出色的短跑運動員。但他是主日不跑的、因為他要敬拜神。他參加一九二四年在巴黎的奧運會、是最有希望替英國獲得從未得過的笫一面金牌。他最有握取胜的一百米短跑偏偏安排在星期天。他拒絕一切試探壓力、堅決不跑。他寧可选择星期一參加那场沒有把握获胜的四百米賽。賽前有人給他一字條、上面寫著、「尊重我的、我也尊重他。」(撒上230)結果他不但得了冠軍金牌、還破了該項比賽當時的世界紀錄。奧運後不久他回到中國作宣教士十八年,抗日戰爭時在中國殉道。林書豪和李愛鋭、都是出自名校、有學識、有才能。神給他們的恩賜都被充分發揮、活出最佳最美的榜樣。但打球賽跑都不是他們的呼召、他們在一切事情上、都認定神、尋求神、神就指引他們當行的路。他們的呼召是為主打球見證神;为中國宣教獻身。
你留給孩子最寳貴的東西不是金錢、也不是一些優厚的條件去尋求屬世的成功。你要用自己的榜樣去帶領他們認識神、敬畏神、倚靠神、要尋求明白神的旨意、做父母的就不用為兒女的前途擔心了。星期五帶他們來團契、星期天帶他們參加主日學和崇拜、是我們在兒女身最起碼,最有价值的生命投資。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怎樣衡量一個教會


——張國昇 牧師1/20/2013
講道題目:怎樣衡量一個教會Sermon Title: How does a church measure up?
薄执事说:今天的信息令我非常感动

講道經文:約翰福音十三章三十五節Sermon Text: John 13:35

讀經:彼得前書二章九節Scripture:  1Peter 2:9


福音書裏面有一個記載、有一個法利賽人的律法師來試探耶穌、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太2236)當時猶太拉比(Rabbis) 在律法書裏總共找到613 條誡命、無論耶穌選那一條都會被人反駁的。就如今天很多人說、甚麼宗教都是教人行善、但最善的事是甚麼、就沒有人能答得出來。是捐一大筆錢為菩薩漆金身、還是雪中送炭給窮人一點溫暖、那樣才是大善呢?耶穌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不是十誡中的一條、而是虔誠的猶太人天天背誦的話。(申1113)其次愛人也要「相倣」、就是以相倣於神愛世人的心去愛別人。(利191834)希臘文有三個字用來表達愛的、情慾的愛eros;友情的愛phileo 和忠誠的愛 agapao。耶穌是指這忠誠的愛、全部投入盡意的愛。(Love that is totally committed by will
怎樣要衡量一個教會的成長?
憑人數嗎?有些教會有幾千、甚至幾萬會友。這些教會當然有她們的好處、人數才會増長到那個數目、應該感謝神。但人數多起來、問題也多起來。樹大有枯枝、往往會辱主的名。因此也要時刻儆醒、求上頭來的智慧、好好管理、免得驕傲、落在撒旦的網纙。
憑事工嗎 ministryprojects?有些教會事工很多、又辦學、又參與各種社會福利事工、又辦養老院、整天開會、籌劃、籌、忙得不可交。事工都是好的、也有很多人因這些事工得到益處。但太忙、同工不免有些爭吵、不愉快。有些同工也受傷了。
憑會友中有很高比例的「屬靈」基督徒嗎?有些教會真的有很多基督徒擁有豐富的聖經知識、有恩賜的也不少、正如哥林多的教會。平時交通談話時屬靈氣氛已很髙、查經聚會討論時更是激烈。執事同工會炮聲隆隆、牧師或主席䦕會前先要穿上避彈衣、因為「靈彈」滿天飛。功力的牧師被撃倒抬出教會;功力深的也會元氣大傷。
教會的類型很多、那一種類型才是健康的「好」教會呢? 讓我們先看看甚麼是新約的「教會」。教會是耶穌基督自己設立的。當耶穌問他的門徒說、「我是誰?」彼得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耶穌對他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1618)教會就是建造在一口裏認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的人的信仰根基上。the Church is built on the confession of faith that Jesus is Christ and the Son of God. 「教會」希臘原文是ekklesia--the called out.被召出來的人。當時的城市、有甚麼關巿民重要福利的事情、民間官長領袖就會召開巿集大會 like a town meeting 。被召的人是有權利的公民、有自主權的人、不是奴隸、也不是過路或寄居的旅客。教會的信徒就是一群被耶穌從世界呼召出來屬他的人。身份再也不是罪的奴隸、乃是得真正自由的人。期教會的成員多為猶太人、有猶太人的背景。雖然舊約時代沒有教會、但他們對 ekklesia 這個字的含義也很熟識、因為在翻譯舊約成希臘文時、這個字用來翻譯「集會」"qahal" 這個詞有一百多次。"qahal "是指耶和華神選民的集會。信徒乃亞伯拉罕屬靈的子孫、神的選民、因此教會是新舊約的聯繫。(羅228-29 41-25
我們不須要把教會拿來比較、看誰為大。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耶穌給教會有一條「大誡命」教會「是」和一個「大使命」。
以上我們指出、耶穌說最大的「誡命」是「愛神」、「愛人」、這就是教會「所是 」(being):
耶穌離世前對門徒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不管你個人對「屬靈」這個字的定義是甚麼、屬靈的教會一定是能彰愛的團體。約翰說、「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約壹47-8
耶穌升天以前、也給教會一個大使命、「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這個「大使命」就是教會的「所為」(doing)
彼得很清楚指出教會的「所是」與「所為」:「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你們、教會「是」(being)
    被揀選的國度神的選民、有尊貴的位份;
    有君尊的祭司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理所當然的敬拜事奉;
    聖潔的國度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16;利1144
    屬神的子民不可敬拜任何別神、因為耶和華神是忌邪的神(出2053414
要叫你們「宣揚」(doing):
    那召我們者的美德、使命;
    要傳叫人出黑暗入光明的道。
神所喜悅的不是人數、不是才能、這都是神所賜的。也不是事工、因為神關心的是工人、而不是事工。神衡量教的尺碼是她的「所是」How she be、和「所為」and what she does:教會是否愛神愛人的教會; 教會是否遵守大使命去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