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8, 2013

神向我們所懷的意念

明白神向我們所懷的意念


張國昇牧師 2/24/13主日崇拜信息)
講道經文:耶利米書29:10-14

耶利米先知生長在一個非常時期,神又托付他一個非常的使命。他大概于公元前636-586 年在耶路撒冷作先知(從猶大王約西亞13年直到西底家末年),跨越半個世紀。這是一个內憂外患的时代,作先知很痛苦。他為猶大的處境,发出靈裏的哀傷:「但願我的頭如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耶91)因此耶利米亦被稱為「流淚先知 The Weeping Prophet」當時猶大和鄰近的小國一樣,被週圍興起的強國(亞述,瑪代和巴比倫)所威脅。國內還有假先知在擾亂。約西亞作王時,王也尊重耶利米。約西亞算是個好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可惜當埃及王法老尼哥攻打亞述時,約西亞出去抵擋他,戰死沙塲。從此以後,猶大列王都不聴從耶利米先知的話 ,並且逼迫他。到了約雅斤登基作猶大王三個月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攻耶路撒冷,王就出城投降,猶太人一批精英份子,連同王宮,聖殿的寶物,都被擄巴比倫去了。尼布甲尼撒又立約雅斤的叔父西底家在耶路撒冷作王(王下24章)。猶太人不能接受神的選民被擄到外邦去。為甚麼神不看顧他的子民?耶利米郤指出他們恶灌滿盈,這是從神來的懲罰,不能抗拒,他勸猶太人順從神的旨意,也勸西底家服事巴比倫王。希西家不聽;還有假先知出來說,兩年後被擄的人和聖物必歸回耶路撒冷,並把耶利米當作賣國賊。耶利米苦告無效。結果西底家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率兵南下,拆毀聖殿,把殿裏的寶物和居民,第二次虜去。於是耶和華指示先知耶利米,寫信給被擄之民:「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對一切被擄去的,就是我使他們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的人,如此說,你們要蓋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喫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為你們的兒子娶妻,使你們的女兒嫁人,生兒養女,在那裡生養眾多,不至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 294-7

假先知說人愛聽的話,使人相信假的平安(False security),其實沒有平安,因為他們不知道要悔改。就如今天不少傳平安富貴福音(Prosperity Gospel )的假先知,只告訴人信耶穌便蒙福,事業一帆風順,發大財,富貴榮華,但沒有告訴跟從耶穌的人要捨己,付上代價,背起十字架,過聖潔的生活。不錯,信耶穌的人必定蒙福,但要聽命順服,行在神的旨意中,不然會為自己招禍,因為審判是從神家開始的。(彼前 417

有人會懷疑神的公義,難道在耶路撒冷沒有敬虔的猶太人麼?正如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為甚麼會被擄於巴比倫呢?既然是天命難違,就算了罷,變成一個百份之百的宿命论者。把亡國,被擄的責任通通推到列祖身上。列祖犯罪,我們承擔,又有甚麼話可講?耶利米絕對不是個宿命者,他指出:如果猶大真心悔改,神的審判會延遲。就如約拿對尼尼微傳悔改之道,尼尼微城從王到羣畜都披麻蒙灰悔改,神就暫時不將災禍降給那城。耶利米宣告的信息是每個人都要自己承擔自己的罪孽,不能把責任推到列祖身上。「當那些日子,人不再說,父親喫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齒酸倒了。但各人必因自己的罪死亡,凡喫酸葡萄的,自己的牙必酸倒。」(耶 3129-30)在耶利米先知後期的同代先知以西結也有同樣的宣告,(Ezekiel 182-4 因此耶利米和以西結兩位先知被譽為「自負己責」的先知 Prophets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我們往往會悲嘆今天的社會,世風日下,連執政掌權的都是那麼糊閙,避世算了。有些人以為既不能力挽狂瀾,不跟著潮流走又會吃虧。算了吧,同流合汚,混一碗飯吃好了。中國人愛蓮花,就是因為它中通外直,出汚泥而不染。耶穌叫門徒在世上作光作鹽,在世而不屬世。神會用他的公義審判每一個世代。而信徒所行的一切,有一天都要在神面前交賬。

公義的神,會讓義人和惡人一同遭災嗎?天使要滅所多瑪,蛾摩拉時,不是把義人羅得一家救出來嗎?不錯,神有他的主權,有時攔阻,有時容許災難臨到聖徒身上。災難也同樣會臨到基督徒,基督徒也一樣會有喜,怒,哀,樂,但千萬不要埋怨神。埋怨神就等於是說,神搞錯了,為甚麼那麼糊塗,把災難降在我這個義人身上?这是我不該受的。中國人有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說,當一些事情發生了,可能我們剛好是在不適當的時間,在不適當的地方被連累了,很自然的會大嘆倒霉,怨天尤人。很多時候,我們會引用這句成語來奉勸世人,稍安勿躁,要樂觀对待,因為是福是祸,我們都不知道,因為人不能知道未來。

我們基督徒有更寶貴的應許,因為我們的神是掌管明天的神,衪知道明天如何。人有限的智慧不能分辨禍福,但基督徒有個寶貝,就是萬事都可以用禱告交託给父神。保羅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効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 828)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獨立發生的,在人際關係的社會,每一件事情發生都會牽連到別人別事,是好是壞,是禍是福,往往一时很難分辨清楚但基督徒只要相信神的公義與慈爱,一點不懷疑,心裏就能得到平安因為在神的計劃裏,萬事都是互相効力的,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耶穌也曾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 7:11)   所以在還不明白的時候,不要懷疑埋怨神。

猶大不聽先知耶利米的勸告,不肯悔改,招至滅亡。尼布甲尼撒帶著大軍圍攻耶路撒冷時,城裏一定還有很多敬畏神,虔誠的猶太人,天天為耶路撒冷禱告。他們一定會問,為甚麼神不聽我們的禱告,不眷顧耶路撒冷?神沒有放棄以色列,祂仍是眷顧祂的選民。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 2910)巴比倫王在神手裏,也是祂的僕人,用來對以色列人施行公義的審判。以色列人在外邦人手中,痛定思痛,才回轉歸向耶和華。詩篇說出了他們的亡國恨:「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枊樹上。因為在那裏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罷。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詩 1371-4 被擄巴比倫,表面看來,好像是災難,其實也是祝福;敬虔的義人也被擄,不是無辜被連累,其實也是在神的旨意裏。第一批被擄去巴比倫的人中,但以理也在其中。但以理郤是神揀選的器皿,放在外邦人宮中侍候巴比倫王。因為神的計劃,是要叫他在猶太人和世界的歷史上,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耶利米勸猶大最後一個王西底家,要服事巴比倫王便得享平安。(耶 27811)西底家不聽,假先知哈拿尼雅更妄言說二年內必折斷巴比倫王的軛,所有被擄的都要歸回。耶利米則寫信給被擄在巴比倫寄居的猶太人,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你們要蓋造房屋居住在其中,栽種田園喫其中所產的。娶妻生兒女,…在那裏生養眾多,不至減少。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耶和華如此說,為巴比倫所定的七十年滿了以後,我要眷顧你們,向你們成就我的恩言,使你們仍回此地。」(耶294-7; 10)七十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因此被擄之民,應隨遇而安,直到兩個世代過去了,神應許以色列要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在這段日子裏,猶太人丟棄外邦的偶像。但以理服事巴比倫王,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地得享平安。這段日子未嘗不是猶太人蒙福享安樂的日子。「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 2911-13)我們常常不知道事情怎樣演變就先埋怨神。但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這句話英文翻譯作我知道我在你身上的計劃。(For I know the plans I have for you,  plans to prosper you,  and not to harm you,  plans to give you hope and a future.) 我們的將來,我們不知道。但神說,我知道!我們為自己的將來作出很多計劃籌算,但神說我已經替你計劃好了。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決擇,找工作也好,找配偶也好,最怕就是選錯了。神說,你可放心,我的計劃是使你平安興旺,不會使你損傷。神說: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但禱告時可能要等候多時。以色列等了四十年;當你以為不順境時,願意用信心去禱告等候神嗎?

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愛情如死之堅強

張國昇牧師    (2/17/2013)


經文:雅歌八章六節及四章十至十二節

主啊你吸引我,我就快跑随你

無論古今中外,就是世界所有的文化,都會用詩歌去歌頌愛情。沒有愛的人生孤獨冷漠,沒有愛情的世界等于没有色彩。愛情能使生命豐富多彩,但也能給人帶來無限煩惱。西方的情人節,中國的七夕节都是獻給青年男女的節日。青年人既浪漫又熱情,有時活在童話世界,夢想著白雪公主,白馬王子,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甜蜜。有時初入情塲,幻得幻失,既惆悵又苦惱。杜牧的詩句:「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正寫出了離情別緒,多情自古空如恨的感覺。

在中國文學史的洪流中,每一朝代都有他的文藝特色,唐詩,宋詞,Poetic prose 元曲theatrical drama,明清的小說fiction。元代的王實甫把唐代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改編成戲曲,成為民間流行的《西廂記》(The romance in the West Chamber)。十六世紀明朝中葉的《西遊記》(A Journey to the West)以神奇小說Mythical fiction體材出現,及至清乾隆時代 1784 AD),尤以曹雪芹之《紅樓夢》(Dreams in the Red Tower)最著名。這部浪漫傳奇的長篇愛情小說,或為當代文学最傑出的作品。 西廂記,紅樓夢,还有一些民間故事如“梁山泊與祝英台”,“牛郎織女”等,都是 在封建社會中(The society in the feudal system)大膽描寫青年男女間的情與慾,糾纏得難捨難離的愛情故事。无论美滿的結局,还是悲劇,要表達的信息就是基於愛情的力量,能沖破封建時代,門當戶對的傳統禮教觀念。中東文化(Middle Eastern cultures 包括猶太人的文化,描寫男女間的愛情,也是大膽豪放的。就如雅歌書中的良人佳偶的自白。中國人有話,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 或許恐怕故事的人物,不是當時禮教下最好的楷模(Not the best role models)。正如在猶太人的風俗中,三十歲以下的男子也不許看雅歌,或者也是因怕他們不夠成熟去領會神給人的情與慾。

雅歌是講壇上很少引用的一本書。就讓我們在情人節看看這本雅歌。雅歌原名為“歌中之歌” The Song of songs ,所羅門王描寫愛Love 是一種最熱烈的情 Emotion。「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是雅歌描寫情愛的高峰。愛情是一股難以抗拒,又能克服一切,堅持到底的力量。愛情是嫉妒的,不能讓第三者侵佔的。愛情是強烈的,眾水不能息滅;愛情也是最珍貴高尚的,不能拿財寶去換愛情,那是藐視愛情,把它貶低為庸俗。歌中充滿著性愛和情慾的字眼,卻找不到屬靈的字眼。一些解經家对此覺得困擾,雅歌的神學觀點是甚麼?怎樣了解雅歌在聖經的地位?因此傳統的基督教和猶太教的解經家都用寓意來解釋(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例如雅歌是寓意神對以色列的愛,或說是预表基督對教會之間的關係。其實不需要為了神學觀點去把雅歌寓意化。雅歌所關注的是一般常見的男女愛情關係,提醒在當時禮教環境中生活的青年,適當的發揮及處理那份天賦的情慾。從這個角度去看這本書,很明顯雅歌是屬於聖經中的智慧文學(Wisdom literature), 包括箴言和傳道書。箴言所教導有關男女性愛的甜蜜美滿,以及婚姻的關係,都和雅歌相似。不用勉強把雅歌寓意化;但可以很自然的把雅歌應用在神與以色列,人與神,及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上。

聖經說,神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人被造的時候神賜給他兩件最寶貴的禮物:就是性愛與智慧。神也設立了婚姻的𨶙係。神從亞當肋旁,取了一根肋骨造夏娃,並且指明,既然女人是男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聨合,二人成為一體。是最親蜜的關係。既然是一體,聖經說,在犯罪墮落前的夫妻二人,雖赤身露體,並不羞恥。夫妻間的性愛,是最能使夫妻的關係滿足快樂,一點也不羞恥。箴言智慧書記载 :「要使你的泉源蒙福.,要喜悅你幼年所娶的妻。她如可愛的麀鹿,可喜的母鹿。願她的胸懷,使你時時知足。她的愛情,使你常常戀慕。」(箴言518-19)正如雅歌的良人歌頌他的佳偶,「我的妹子,我的新婦,你的愛情何其美,你的愛情比酒更美。你膏油的香氣,勝過一切香品。」(歌410)又享受了佳偶那份甜蜜的爱情,「我的妹子,我的新婦,我進了我的園中,採了我的沒藥和香料。吃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洒和奶。」( 5:1)   整本雅歌書表達的就是:只有佳偶才能滿足良人的愛情與性慾。(歌 76-9

“愛情,眾水不能息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去換愛情,就全被藐視。”(歌 87)愛情是珍貴的無價寳,想要用錢來換就會把它貶值,變為卑賤。因此人要有智慧,不能玩弄愛情,也不能錯用愛情。箴言給我們提供智慧:「因為誡命是燈,法則是光。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能保你遠離惡婦,遠離外女諂媚的舌頭。你心中不要戀慕她的美色,也不要被她眼皮勾引。因為妓女能使人只剩一塊餅,淫婦獵取人寳貴的生命。人若懷裡搋火,衣服豈能不燒呢。人若在火炭上走,腳豈能不燙呢。親近鄰舍之妻的,也是如此,凡挨近他的,不免受罰。」(箴 623-29)箴言的教訓是不要把神給我們最寶貴的東西,變作淫行去毀壞自己。但聖經很嚴厲地警告世人,情慾是一股烈火,燃燒起來就不易熄滅。這份熱烈的情火只能在婚姻關係內燃點。「我妹子,我新婦,乃是關鎖的園,禁閉的井,封閉的泉源。」(歌412)只是獻給一個人專有享受,不能與第三者分享的。夫妻的愛是有嫉妒的,不容別人毀壞。「要給我們擒拿狐狸,就是毀壞萄葡園的小狐狸。因為我們的萄葡正在開花。良人屬我,我也屬他。」(歌 215-16)在享受這親密的關係時,是不容 任何外界事物攪擾,也不容任何人破壞。聖經常常用婚姻來描寫神與以色列,基督與教會的關係。我們與神的關係也是一樣,不能容许任何偶像站在中間。這些偶像不只是指假神,也是指我們所愛的婚外情,正如錢財,事業,名譽地位,等等,我們都會貪愛追求多於愛神。

「良人屬我,我也屬他。」這句話反映着神設立婚姻關係的原則。良人,佳偶,彼此獻身,彼此佔有。但詩歌書裏傳遞的智慧,是婚前要貞潔,保持自己的貞操,到婚後獻給所愛的人。近東的風俗,哥哥有責任保護未長成的妹妹。「我們有一個小妹,他的兩乳尚未長成,人來提親的日子,我們當為她怎樣辦理。她若是牆,我們要在其上建造銀塔。她若是門,我們要用香柏木板圍護她。」(歌 88-9)婚前性關係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在神的眼裏也是最不喜悅的事。未婚男女,要保持貞節,為所愛的人存留,「我的良人,來罷,你我可以往田間去...我在那裏要將我的愛情給你。...我的良人,這都是我為你存留的。」(歌 711-13)存留著自己的童貞,在新婚之夜獻給所愛的人是一件極美的事。新約裏教會好比貞潔的新婦,獻給主,不可拜偶像,聖經把拜偶像比作行淫。保羅也指出基督徒應該聖潔,不可犯姦淫,因為「無論甚麼罪,都在身子以外,惟有行淫的是得罪自己的身子。」(林前 618)身子就是聖靈的殿,我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身子上榮耀神。(林前 61920 神設立婚姻關係的奥秘是二人成為一體,所以婚姻關係應該是聖潔的,不能讓淫亂行為污穢了婚姻親密的性生活。

良人佳偶在田間,在園裏,在母親的室內表達的愛情,都是在私人隱秘的地方,是兩人的私事。正如聖徒與神交通蜜語的地方,在無人攪擾的私穩角落,才能真正享受那個時光。
愛情如死之堅強,雅歌書充分表達了神對人的愛,或基督對教會的愛:是聖潔的,是恆久的,是熱烈的,是忌邪的,也是個別私人的關係。佳偶對良人說,「願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隨你。」( 14 這是否也是我們對主耶穌的心聲呢?

Sunday, February 24, 2013

華粵語聯合團契 趙牧師分享語言奧秘

 趙牧師分享語言奧秘

2013年2月22日週五晚,德州奧城海德公園華人浸信會舉辦今年首次國語和粵語(廣東話)聯合團契。著名希伯來語和漢語學者趙璧礎牧師分享了“希伯來語和漢語,粵語以及英語的奇妙關聯”,使弟兄姐妹對上帝創造的語言以及“巴別塔變亂語言”的認識耳目一新,頗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趙牧師於1973年初習希伯來語,發現讀音與粵語極其相似,從此潛心研究中華文字與希伯來語之間達24年,每天遊歷於希伯來語字典,中文字典,辭海,辭通,聯綿語字典,漢語大字典,分解剖釋兩語之間融會貫通,探索中華民族源頭,使生命來源於上帝創造的真理大白人間。 1997年,趙牧師大作《中華民族探源》一書完稿, 顯示粵語和希伯來語之密切關係,指出粵語源自古漢語之說法有待重新檢討,連帶中華民族各種方言土語根源也應有更新而確切之界限。趙牧師指出:人既有源,必有所歸;人既被造,必有造者。中華語言文化領域中必有其絕對踪跡,明其意知其旨必對歸途有所大悟。巴別塔語變事件使人類分家,萬語歸源乃人類歸家轉折點。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趙牧師在講座中還舉例說明漢語與英語的關係:如英語“Leader”, 去掉中間(輔音)部分成為LD, 與中文“領導”相似。 “Dealer” 類似中文“代理”,”Dealership” 與“代理商”。趙牧師揭開漢語音源之迷,指出漢語同字異義,同音異字,國粵同字異音之理由:即為祖語多字同音造成。趙牧師勉勵大家:上帝將許多主要事工賜給華人,我們一定要忠心盡力參與差傳大使命!但在文化研究方面要避免牽強附會,不要強解聖經。如林前1章21節所說: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 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 神的智慧了。

Thursday, February 14, 2013

新春喜获新生命(图片短讯)

春节早晨,张士信弟兄受浸归主
2013年2月10日早晨9点半,中国“蛇年”春节。海德公园华人教会喜气洋洋,弟兄姐妹汇聚大堂庆祝张士信弟兄和任洁美小妹受浸归入主耶稣基督名下,成为神国的子民。

张弟兄两年来努力学习圣经,每周主日学都在张牧师的耐心教导下研读神的话语,全教会都为张弟兄恳切祷告,求圣灵感动他认识独一真神,并且认识父神所差来的救主耶稣基督。张弟兄终于在年前决志信主。




恭喜任洁美小姐姐(中:穿红旗袍者)到咱家

任洁美小姐妹自幼随父母和姐姐在教会中长大。她在属灵造就上主动,单纯地信靠仰望主,常常在学习期间提出问题,认真回答属灵问题。新年期间,她主动告诉张牧师:“我要受洗归主。”

Friday, February 8, 2013

情義兩相全


爱情是什么?

張國昇牧師

 (2/3/13)
講道經文:馬書 4:25;讀經:馬書 5:6-8

2013年的頭一個月已經過去了。一年好像剛剛開始,為甚麼過得那麼快。二月會過得更快,因為只有二十八天。二月雖然是隆冬季节,但日光時間開始長了,春天又快來了。西方的風俗,在寒冷的二月,加上一個溫馨甜蜜的情人節。東方的傳統,有農曆新年的慶祝。一片更新的現象,帶來不少新的盼望。在一個沉寂憂鬱的寒冬晚上,最高興看到的就是烘烘的爐火;在孤單寂寞的人生,最能使人興奮的是一點愛的火花。正如沒有公義火焰的世界,是何等的冰冷死寂;沒有愛的人生,是多麼冷酷無情。

唸中學的時候,同學們都很喜歡看武俠小說,尤其是當時哄動一時的金庸名著「射鷳英雄傳」。武俠小說有個特色,就是忠奸分明,至終邪不能勝正。年青的小伙子們都是崇拜俠義的英雄,加上金庸老練的文筆,插上些傳奇又糾纏得難分難解的愛情故事。一個風麈女俠,被情所困,愛上的偏是個奸人之子;主角英雄的對頭竟是父母指腹結拜的義弟。扣人心弦的,就是人生也有時會遇到情義兩難全的境況。

「射鷳英雄傳」 的英雄,俠侶,全是虛構人物,但金庸放在他們口中一句值得思考的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相飛燕。」。就算今天的有情人,年年慶祝情人節,也不一定懂得情為何物,更分不淸楚领受的是一種的情份。情包括感情,爱情,友情,親情,恩情,人情。武林中人,最講義氣。也有願意為義犠牲自己。但只因別人對他有恩情,才願意就義。只可惜世上大多數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無情無義的。盡管歷史上有不少很感動人的愛情故事,夫妻的恩情多是帶有條件的。在女人眼中,世间男人多薄情。沒有人會怀疑自己的愛是不真誠;也沒人肯認愛存著私心。但若是世上充滿着的都是無私的真愛,就不會表現得那樣的淡漠無情。

既然是情人節,就讓我們談談情吧:
    感情是憑感受的,是靠不住的。有時候說話不小心,行為不適當,就會傷了感情。
    男女間的愛情是盲目的,也是靠不住。談戀愛的時候,對方甚麼好處都被誇大,甚麼處都看不見。分手的時候,甚麼長處都忘記了,只看見甚麼都不對勁。
    友情有深淺輕重之分。有表面只點頭的朋友,有職塲上往來的搭檔,也有比同胞兄弟更親密的知己。但朋友滿天下,知己有幾人知己確實難尋。或者在教會,在團契中可以找到真正能深入交通的友情。
    親情在現今的世代,漸漸淡薄。一方面是拋棄了傳統的禮教,另一方面是科技奪取了父母兒女間的珍貴時光,沖淡了骨肉親情。把知識誤認為智慧;先問電腦,才問父母。祖父母更是不合時宜的老古董。
    恩情和人情別人給的,有恩必望報;人情也是禮上往來,像欠債一般,要還的。

有一種愛是無私的從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描寫的愛耶穌叫門徒彼此相愛的愛「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耶穌要門徒效法他去愛。這種愛有兩個特色:愛的源頭是神,是神對世人的愛,是無條件的犠牲的愛與世人的愛有別,因為世人看得出來,能把跟從耶穌的人分別出來。門徒約翰在年老時也提醒各人「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約壹 47-9)這段經文不單指出真愛是從神來,因為神就是愛。也指出要認識神,才能真正活出這樣的愛。更重要的是指出神的愛是公義的愛。神差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保羅在羅馬書裏把神的公義慈愛都寫得明明白白。公義的神定下法則,罪的工價乃是死,世人都要因罪滅亡,因為世人都犯了罪。(羅623 323)但慈愛的神說,我不願世人滅亡。「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羅325)公義的神不能不罰罪;慈愛的神把刑罰加在愛子耶穌身上。十字架就是神公義與慈愛的交點:耶穌基督成了我們罪人的挽回祭。

世人也能作出犠牲的愛,但人的愛不能成就神的義。羅蜜歐與朱麗葉,不只是愛情故事,事實上世間真的有不少人願意為所愛的人犠牲一切。父母為兒女,更是甚麼都可以擺上。歷史上也有不少人物,為國家民族,為正義,獻上自己的性命。為愛情而死,局外人以為是件儍事,但當事人來講,最愛的最高的表示。在父母的立場,雖然兒子壞到極點,仍是他們的孩子,仍舊願意為他犧牲一切。別人的孩子,也許跟自己的孩子一樣壞,但別想他們會為別人的孩子犠牲甚麼,別人的孩子做壞事受罰是活該的。義士為國家民族犧牲是光榮的事,但絶對不會為敵人的遭遇去犠牲。但神的愛就不同了。聖經說,「因我們還輭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 56-8)在這裏我們很清楚看見人愛的最髙峰與神的愛仍有很大分別。人為義人死,為仁人死,在某種情況下,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少之又少了。只有當人才能付出這種愛局外人不认为值得付出这种代價。但基督耶穌是為所有不配的人死。誰也不配,因為誰都是罪人; 但誰都可以蒙恩得救,因為神的愛是公平,公義的愛。

父母可以為兒女死,丈夫可以為妻子死,所愛的人暫時可以免死,但最後還是要死,因為這種犧牲只能表達愛,不能解決生命的問題。人生自古誰無死不但肉身要死,靈魂也死。因為公義的神說,人犯罪就要死。一個罪人不能替另一個罪人死,因為他自己也是該死的。罪人在神面前是個已死的人;死人不能為別人死。只有耶穌有資格替罪人死,因為他本身沒有罪。耶穌在世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 415)「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 425)義人也因信得生。(來 1038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是福音用最簡單的話寫出來,是人皆能明白的,也是很熟的金句。但跟著的兩節聖經也同樣重要,「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 317-18 明白這句話嗎?我聽過有人說,耶穌真強橫,信他就上天堂,不信他就貶下地獄!我才不信!留心看看這兩個節聖經,定我們罪的是我們一生的行為,所犯的罪已足夠定我們自己的命運。我們本已是地獄之子,耶穌來是拯救,不是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不是今天聽道後不信才被定了罪,就是在我們懂事以來,犯第一個罪,我們已經是地獄之子了。

公義的神不能判有罪者為無罪。慈愛的神在十字架流露出最大的恩情。在十字架上,神的情義得著兩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