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24, 2013

我們應該怎樣行

張國昇牧師 4/21/13

常常竭力多作主工
 今天我們要慶祝教會成立三十八週年的日子,除了感恩以外,我們還需要檢討,我們應該怎樣行?當聖靈指示我們,我們也當為個人的事奉,教會的事工來扎心。正如使徒行傳記載耶穌復活升天後,使徒和初期教會怎樣顺着聖靈去作工,我們也當回應聖靈的導。
 
使徒行傳是路加福音的續集。是記載耶穌復活升天後,使徒在初期教會的行踪与见证。耶穌升天以前,門徒聚集的時候仍舊問耶穌你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用他們操心,神自有安排。當前的使命,神要在地上建立教會,使徒要往普天下傳天國的福音。不過他們先要等候聖靈的降臨。「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 18)所以使徒行傳裏第一件最重要的記載,就是五旬節聖靈降臨。這是一件轟動整個耶路撒冷的事件。沒有五旬節聖靈降臨,就沒有使徒行傳,也就沒有教會。就在那個五旬節,門徒都被聖靈充滿,按着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聽見的人都甚驚訝希奇。彼此說,這是甚麼意思。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徒 213)彼得和十一個門徒便站起來,放膽的為耶穌作見證。那拿撒勒人耶穌,就是眾先知所預言的彌賽亞,「他既按着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籍着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 223-24)「這耶穌,神已經叫他復活了,我們都為這事作見證。」彼得講的道是那麼簡單直接,並沒有加插甚麼花言巧語去粉飾。但眾人聴見這話,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徒 237

聖靈在信徒和教會中,從初就作引導的工作。當彼得站起來為復活的主作見證時,聖靈就感動眾人,覺得扎心。首先聖靈叫他們知罪。 耶穌離世之前,應許信徒,他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他們一位保惠師,就是真理的聖靈,永遠與他們同在。( 1416)「 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為罪,是因為你們不信我。為義,是因我往父那裏去,你們就不再見我。為審判,因為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 168)若不是聖靈的感動,世上沒有一個人會承認自己是罪人,因為不知道何為罪。聖靈要世人為罪自己責備自己,是因為世人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為義,就是我們在神面前被稱為義,並非因為我們的好行為,乃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流血贖罪,成就了救恩,而且耶穌已復活升天往父那裏去了。為審判,是因為耶穌已敗壞了撒旦的死權,已勝過了撒旦。保羅說,「 耶穌被交人,是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 425)又說,「所以我告訴你們,被神的靈感動的,沒有說耶穌是可咒詛的。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也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 123)眾人聴見彼得的話,被聖靈感動,就覺得扎心,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 238)當聖靈在你心中作工,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以至失去救恩。要作出悔改的行動,奉耶穌的名受洗。當時有三千人接受了真道,而且順服那道受了洗,並且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是初期教會的典型。順服聖靈的帶領,靠着聖靈的能力去傳播天國的福音,恆心禱告交通,這正是滿有増長活力的教會。今天教會停滯在不増長的地步,就當儆醒檢討,是否靠人的籌劃多於聖靈的引

彼得對眾人說,「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徒236)彼得讓以色列全家確實的知道,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是為他們的過犯。他們不能否認他們的罪孽。聽道的人,不單只是不信的人,內中也有跟隨過耶穌的人,他們都為罪扎心,想要知怎樣行才對。對未信的,彼得給他們一些馬上應採取的行動:悔改,受洗。對信徒來講,既然接受了聖靈,在生命上就要認耶穌為主為基督了。將生命的主權交給耶穌,認他為主,為他而活。這是生命的改變。稱耶穌為主就要破除一些主觀的偏見,順從主的帶領為主而活。笫一件事情我們看到彼得的改變,就是在百夫長哥尼流的家裏傳福音,神說猶太人與外邦人接觸,不要以為「俗」,委屈了。保羅說,「我傳福音原是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我若甘心作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 916-17)而且保羅甘心作眾人的僕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  怎樣才可以向不同類型的人傳福音呢?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處境底下,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 才可明白別人的難處和需要。擧個例:想要邀請隔壁的單身媽媽去教會崇拜。她婉言的推却,說沒有空。按基督徒的背景,就會馬上聯想到六日作工,一天休息呀,幹嘛那麼忙,對身體不好!或是想起箴言第六篇說,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卻沒想到這個單身媽媽每天都有幾千件事情要忙,又疲倦,又脫不了每天必然工作的循環。去禮拜堂是她最後一件會想去做的事。倘若我們細心一點,會建議每週末找一個晚上,替她看孩子,讓她有些機會參加社交活動,或者心情輕鬆了,就會主動的要求你帶她去看看教會。保羅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 923

踏出了信心的笫一,既已重生得救,要活出基督徒的生命來,又應怎樣行呢?保羅很喜歡用賽跑來作比喻。一個競賽的運動員,目標是要得獎賞。要得獎賞就一定要嚴格的操練,並且在起居飲食上都有節制。保羅說這只不過是要得能壞的冠冕。基督徒生命的目標,是要得不壞的冠冕。更是要有明確的方向,集中注意力,並要有節制,在屬靈的事上有恆久的操練。正如保羅說,「所以我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我鬭拳,不像打空氣的。」( 林前 926)保羅的注意力是要集中在基督身上,集中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基督徒也要學這個榜樣。凡立志敬虔度日的,也不免受到世上的逼迫試探,所以要在真理上不斷的操練自己,以免在苦難試探時跌倒。

在運動塲上賽跑,不是起步時跑得好就足夠,而是在跑到終點時才維得到獎賞。起歩時我們都跑,有些跑得飛快,但在中途就沒有氣力繼續下去。有些中途受傷了,或被別人碰倒了,就退出賽跑的行列。弟兄姊妹,我們在教會裏都是同路人,一起跑的。有些曾跑很快,有些是剛開少跑,但不要忘記我們是為主跑的,不要中途而癈。一九九二年在西班牙 Barcelona 的奧運會,有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在四百米半決賽時400m semifinal 英國選手 Derek Redmond 傷了腿腱tore a hamstring ,他的父親跑去他身邊,扶着他跑到終點。我們教會同路的弟兄中,也有受傷的,需要我們去扶一把。那麼信徒在教會又當怎樣行呢?保羅講得好,「弟兄們,我們勸你們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因為他們所作的工,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輭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帖前 512-14)這就是教會當行的。

「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不是徒然的。」( 林前 1558)保羅知道他講的是甚麼。他在大馬色路上蒙召後,就顺服聖靈的引领,在崎嶇的人生路上跑完了全程,「那美好的仗我己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着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後 47-8)我們今天既然蒙召,又應當怎樣行呢?

Tuesday, May 21, 2013

一個敬畏神的家庭



張國昇牧師  (5/19/13)

国际友谊团契分享敬畏神的见证


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神在西乃山召他們屬耶和華,成为分別為聖的子民。可惜他們頑硬悖逆,因此在曠野流浪四十年,仍未得進迦南應許之地。摩西年紀老邁,離世的日子近了,於是召以色列民到自己面前,重申耶和華的恩慈,信實和大能。他說:「 我領你們在曠野四十年,你們身上的衣服並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你們沒有喫餅,也沒有喝清酒濃酒,這要使你們知道耶和華是你們的神。」(申 295-6)他們經歷過神的愛,也經歷過神的嚴厲,因此當摩西把心裏的話講完後,便說:「看哪,我今日將生與福,死與禍,陳明在你面前。吩咐你愛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謹守他的誡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申 3015-16)摩西死後,約書亞帶領他們進迦南,到約書亞年紀去世時,還有許多未得之地。但以色列民仍像從前一樣,沒有專心倚靠耶和華。「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2415)約書亞不敢保證以色列人專心致志地事奉神,但他决志全家要事奉耶和華,因為他清楚認識自己的家人。

約書亞能講:「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句話是不簡單的。在家裏,他一定是個被家人尊敬的屬靈領袖,而且他已經成功地帶領家人去認識,信靠,跟從神。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吩咐兒女去敬畏神,我們能帶領他們去認識和經歷神的在,讓他們自己去學習敬畏神。

在一個敬畏神的家庭裏生活,是最蒙福最喜樂的。一個家庭,要從夫妻的關係開始。當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林後 614估计当时他一定想到申命記 2210 說:不可並用牛驢耕地,牛驢不能合作,因為步伐體力都不一樣,驢子會牽連到,牛不能有效耕地。信仰不同的人,绝对不能齐心合作,无法同作神的工。哥林多的信徒不能與假先知合作。這個原則也可以應用在婚姻家庭上面。不要馬上指控這個牧師狹隘輕率的判斷我並沒有說一個基督徒跟一個非基督徒結婚,不能有幸福快樂的家庭; 更沒有說一個基督徒的家庭一定幸福美滿。倘若有信與不信的結合,保羅說我們也要尊重這個婚姻關係。(林前712-17)主要是那個「信」字。信耶穌,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會各有不同的靈命和異象。一條肥壯的牛和一只瘦弱生病的牛也不能同負一軛來耕地。一對不同心的父母又怎樣可以教導兒女去敬畏神呢?星期一要考試,媽媽說,要好好禱告;  爸爸說明天考試,今天好好用功讀書,不要去教會崇拜啦。孩子一定糊塗,要靠自己還是去禱告交託給神媽媽沒有說不用讀書; 爸爸也沒有說禱告沒用。

信仰是活出來的,倘若你渴慕一個專心事奉神的家庭,希望有一個能同心同行的配偶,就要活出基督的愛來。無論從哪一個階段起步,信與不信,信與初信?異象不同的婚姻,都可以在愛中建立。以弗所書簡單總結了夫妻關係「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弗 533)愛與敬重( love and respect )是溝通的必要因素。都是活出來的信仰人生,是同心同行的祕决,是建築幸福家庭的要素

怎樣才算是成功的父母呢?父母都願意為兒女犠牲。我的父母勤儉持家,為的是供兒女讀書,上大學,有朝一日,功成名就,衣錦還鄉。今天的父母,雖然經濟比較富裕,還是甘願替兒女作車夫,花錢費力要兒女習文學武,兒女學有所成,就心懷安慰,能在人前誇耀一番。孩子能多學一點東西当然,即使在兒女身上花费了不少的時間和心血不過做父母最擔心的,還是兒女長大独立後,會不會誤入歧途,行差踏錯,追求一些能毀壞自己的事以利是個祭司,在耶和華的殿裏事奉,但兩個兒子作惡,能不擔心難過嗎?耶和華說「因為尊重我的,我必尊重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 230如果基督徒父母看着孩子事業越成功,越遠離神;學問越高,越容易拋棄信仰。能不擔心傷痛嗎?在這個科技發逹的社會,孩子,尤其是出了家門去上大學的兒女,還會聽父母的話嗎?對基督徒的父母來講,做父母是否成功,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能否帶子女認識耶穌?使子女能够在實際生活中倚靠主,我們所信的獨一真神。

「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不是一個理想,而是神設立家庭的唯一目的。家庭是培養孩子去認識敬畏神的地方;責任在父母,不是在教會。基督徒父母教育兒女的目的是尊重神,使他們蒙神尊重。不是要他們能進名校做學問,拿幾個博士學位,因為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詩11110我们做父母會覺得很為難嗎?今天的兒女不容易聽父母的話,他們要先在網絡上查一查,确定与父母的观点吻合后才相信。跟他辯論也不容易,因為他們在學校是參加辯論的,可以長篇大論跟你辯。但我勸父母不用灰心,聖經給我們一些好的方法。申命記裏記載說:「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慇懃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 66-8)首先神的話要自己牢牢記在心上,可以隨時應用去教訓兒女。要慇懃去教訓,就是不可放棄任何機會去作教導的工夫,如以弗所書所說: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 516)(愛惜光陰原文有“把握機會”的意思。)

教導小孩子要從小開始。要慇懃的教導他們。慇懃英文 NIV 翻譯作 impress them on your children,就是烙印在他們心,留下深刻不會忘記的印象。最容易留下印象的是實物教材,甚麼都可以做 object lesson 。去年,我們和孫兒去Florida 渡假,他看到兩只小鳥在路邊成雙成對地飛跳,以為它們在打架,我們告訴他“小鳥在交配”,他只說「啊」,不太明白,但會留下一個印象,兩只小鳥相愛,生小鳥。以後倘若媽媽懷孕,當他摸着媽媽的肚子時,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相愛,肚子裏是一個神所賜的寶貴生命,孩子會把愛,生命,和神對生命的寶貴聯想起來。“慇懃”的另一個翻譯是重複教導他們 (Repeat them to your children ),小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不强,要常常重複教導,但要一致的教導,以至能留下印象。

無論在甚麽地方都要把握機會,最能给小孩子留下印象的,是現身說法。自己的經歷,而且相信自己所作的。Jammie Davis 講到她一個經歷。當她的兒子在小學和初中的時候,每天送孩子上學,都在路上開聲為孩子禱告,希望給孩子一些勇氣和自信去面對一天的難處。起初他反抗,但公路堵車,只好聽媽媽為他禱告。十年級轉到另一中學,孩子自己開車上學,就沒有一起禱告的機會。看見下課回家的儿子,媽媽當然很關心,問他今天怎樣?他回答說 :糟透了 (Terrible)!。一連兩個星期都是糟透了。 最後,孩子忍不住對媽媽說出心中的話:「我在學校那麼難過,是因為你再沒有為我禱告。」其實媽媽不是沒有為他禱告,不過是沒有跟他一起禱告。從那天開始,母子在出門前又重新一起禱告。你的禱告生活,你對神禱告的信心,会给孩子留下印象。我們每逢去看女兒,都要跟她的兒女一起禱告后才讓他們上牀睡覺,有時忘記為誰禱告祝福,他們都會提醒我們,他們也開始為家人和朋友禱告。

我最近看到 Jenna Lucado Bishop 一篇文章 Thinking big about God" 他說在這個忙碌的社會,青年人太多活動,受到太多媒介的影響( Constan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edia)! 他們能否停下來一陣子去思想神?怎樣使今天的青年人靜下心來思想神的偉大和主權呢?這也要從小養成好的習慣。她用 一縮略詞 acronym  ‘BIG’ 來引發。 ‘B’ for “break",就是每天在百忙中 抽出短暂時間,全家人一起讀聖經。有時孩子們會扮演聖經故事的角色,爸爸也會扮演。當她們長大了,爸爸仍是每天叫他們出來,雖然有時不願意放下電腦操作去參與家庭聚會。爸爸說,只五分鐘吧。這五分鐘的靈修往往留下很深的印象 ‘I’ “involve” 參與。讓神的實在參與在我們青年兒女身上。孩子有難處時,鼓勵他們交託給神,並與他們一起禱告,分享自己倚靠神的生命見證。使青年學習無論大小事情都讓神參與,就是學習以基督為主的生活。 ‘G’ “Go” 出去。鼓勵青年出去參加宣教工作。幫助別人認識耶穌是美事,更美的事是在宣教工塲上,青年人會真正親身經歷神的大能和實在,以及傳福音的重要。當青年人親身經歷過神時,父母就可以放心,兒女的生命會更豐盛,不怕他們會容易離開神了。

能有信心「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能建立一個敬畏神的家庭,才不愧為最成功的父母。

工人得工價是理所當然的



張國昇牧師  (5/5/13)
 
培训中心的传道人在共享午餐

五月一日是傳統的勞工節,除了美國和加拿大以外,世界很多國家都定那天為公眾假期來慶祝勞工節,為要對勞動工人表示敬意,並認證勞動工人對社會重要的貢獻,及提醒社會人,對工人要給與應有的地位和尊榮。不過自從有勞資歷史以來,勞資雙方所發生的衝突,仍舊離不了兩個基本的問題:待遇和福利。待遇有關工作環境,和老闆對員工的態度;福利有關工資,保險和退休金等的酬報。誰都知道,工人作工得工價是應當的;不作工要拿錢才不對。很多時候工人作工,也不單是為工資。當工人對工作感興趣,覺得有滿足,有貢獻,工作的效率就會高。不過工人應得的工價,甚麼才算公平合理,到現在還沒有人能找到一條方程式來算。

從聖經裏我們找到一些真理和定義。馬太福音二十章記載耶穌說了一個葡萄園的比喻。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作工,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主人在早上九點,正午,下午三點,甚至五點鐘都看到有閒着的人,家主也就請他們進葡萄園作工。到了晩上,大概六點鐘的時候,家主要發工資,每個人得的工資都是一樣,一錢銀子。那最初清晨被雇的就很不高興,埋怨家主不公平,「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麼。」為甚麼他們會埋怨家主呢?講好不是一錢銀子一天工資的嗎?我相信在講價錢的時候,家主答應給他們一天一錢銀子的工資,他們一定很高興,覺得很幸運,很光榮。因為一錢銀子,one denarius ,是羅馬兵丁一天的工價。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跟羅馬兵那麼高!為甚麼現在一下子又不滿足埋怨起來呢?家主對他們說我沒有虧負你們,這也是個事實。但當他們跟別人比較時就覺得主人不公平,因為那些黃昏被雇的,沒有整天勞苦受熱,也得一錢銀子。真實他們接受那工作時,也明知道那份工作本來就是要整天勞苦受熱的。不公平的不是家主,而是別人得了便宜便紅了眼。當然這個比喻是耶穌跟那些反對他的猶太宗教領袖講的。因為神豐盛的慈愛也臨到後來才認識神的外邦人,他們就紅了眼。就好像路加福音記載浪子回頭故事裏的大兒子一樣。(路1511-32)不過讓我們擺開猶太人的背景,用現代社會的勞資關係來看。從工人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想象他們不滿意家主的做法,工作時就不會開心。但為了生活,工作也不能掉,手停就口停了。不高興也要幹下去,你猜想他們會怎樣做呢?家主沒有看見就偷懶,躲在樹蔭下乘涼。就今天朝九晚五的工作來講,就遲到早退,還以為應該的,因為心裏認定家主偏心,為何為他賣力?從家主的角度來看,錢是自己的,想怎樣用都有自由,不虧待雇工就對了。今天在任何職塲上都會有嫉妒分爭,主要原因也是認為老闆不公平。而老闆也覺得,怎樣分配工作 assign projects 是屬他權限之下的自由。無論是藍领白領階層的工塲,再會有些工人得到優差,同事間在職塲上,也就會產生暗流。那麼身為基督徒的老闆和員工,又應憑甚麼原則來行事才榮耀神呢?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都有給我們提示:「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裏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西 322-23)基督徒能以事奉神的心態來作工,就能減少甚至避免很多嫉妒和不愉快的心情。在工作的表現上不至陷入惡性循環。保羅說,「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的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西 41)自己以為很公平,員工覺得不公平又怎辦呢?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老闆可以理直氣壯,一意孤行。Pull the rank! 我是老闆,你不喜歡也要聽從。但也可以從長計議,改變策略。保羅給我們一個更廣泛的原則,「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那一件,我總不受他的轄制。」(林前 612)基督徒的行事為人,最大的原則是出自愛神愛人的心。雖然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理直氣壯的去作,但不要被自我的意念去轄制。換言之,不單是替自己,也要替別人着想,才去作。「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輭弱人的絆腳石。」(林前 89)保羅要基督徒謹慎,免得我們的行事為人會冒犯別人,使人跌倒。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處境下去想,要時間去了解和溝通,才能知道自己作事是否公平。

基督徒在教會裏的事奉,更當如此。教會裏事奉的人,大多數是義工,也有少數是受薪的。教會與別的團體機構不同,教會沒有老闆,只有一個頭,就是主耶穌基督。會友在教會彼此作肢體,運用聖靈所給各人的恩賜,彼此服事,建立基督的身體。當然教會有很多事工,也有主交付傳福音的使命,要彼此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在教會服事要上時間,不但沒有工資可拿,有時還要自己出錢買些工具教材。牧師有時讚賞幾句,也就甘心去做。不過牧師又把更多工作交給他,因為沒有別人要做,増加不少壓力。最糟糕的辦事不妥當,有時還會同工批評,牧師在同工會裏也忘記提他的名字。在燃盡之餘,就放棄不幹,反正又不是受薪,又不受人欣賞!當然牧師也有不是之處,為甚麼讓弟兄跑得那麼苦也不知道去幚他一把,勉勵幾句呢?可是牧師有時也很孤單的跑,需要一些鼓勵。我們都一起跑,一起服事主,要得的不是世人的奬賞,乃是主要為我們在天上存留的冠冕。「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裏面不是徒然的。」(林前 1558)不是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乃是給主作的,我們也知道在主裏面的勞苦不是徒然的。

教會裏面也有受薪的牧師和傳道,但他們不是教會的雇工,他們是神的僕人,蒙召牧養服事教會,也不是為薪酬而來事奉。然而保羅指出一個基本的真理,「你們豈不知為聖事勞碌的就吃殿中的物麼?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麼?主也是這樣的命定,叫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林前 913-14)靠福音養生不是「吃教」,吃教的人是教會的敗類,把神聖的職責當作職業。從前神命定以色列各支派要供養伺候神聖殿的利未人,今天聖徒也有責任供應傳道人的所需。保羅說這是神的僕人的權柄。然而保羅郤沒有用過他作使徒的權柄,他寧可織帳棚維生,帶職傳道,因為他甘心作主所託付他的工。他所得的賞賜就是,「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免得用盡我傳福音的權柄。」(林前 918)他不用盡他傳福音的權柄,並不是他不配接受教會的供應,而是他不要別人怀疑他傳福音的動機。權柄是可以濫用的,一不小心,就會公私不分,錯用了權柄,給一些信徒看作私心,佔了教會的便宜。更不幸是真正有些牧師傳道人,因貪小便宜,公款私用,虧欠了主的榮耀。有一天我們都要在神面前交賬,能不懼怕神嗎?不過信徒在教會的本份,是供應傳福音的肢體養生之需。今天的社會是多完化的社會,教會的工人也是在多元化的環境底下事奉。教會的弟兄姊妹真的願意牧師傳道人為生活分心,以至不能全時間照顧教會作傳道的工作嗎?保羅也接受腓立比教會的餽贈,不是因為缺乏,他說,「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因為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餽送,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腓 418)是腓立比教會對保羅的愛心,一次又一次供給他的需要。不是錢,乃是那份愛情,保羅說,你們是與我同受患難,同工同袍,與保羅的福音工作有份,是美事,是極美的香氣。保羅接受了那份情,因為那是為 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保羅對教會說,「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因為經上說,牛在塲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嘴。又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提前 517-18;申254 107)耶穌在差派七十二個門徒出去各地傳福音時,也是這樣吩咐他們,讓當地信徒接待你們,不要為吃的住的擔心,因為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不是耶穌自己不能供應門徒們的需要,而且他要祝福那些接待門徒的人家,門徒求的平安也要臨到接待他們的人家。(路 105-7

今天你們教會的牧師和傳道也不是要求甚麼餽贈。我今天講的道,目的也不是要你們捐錢。神 教會的使命是要傳福音,要人不花錢能聽福音。不過傳福音是要花錢的。神是豐盛的神,一無所缺,但神願意教會眾人在福音事工上都有份,也樂意祝福教會眾人。願教會的弟兄姐妹在敬拜和各方面事奉上,有合宜的態度,蒙神喜悅,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