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異象與使命




張國昇牧師 9/21/ 2014

只缘身在此山中
基督徒有句很屬靈的述語,就是「神的旨意」。我們常常聽到年青人說,在事業,婚姻上都先要尋求神的旨意,尤其是在婚姻方面,更是為難。你們過來人都知道,當戀愛着了迷,腦袋就缺少了理智。你愛上了一個女孩子,又有另一個女孩子愛上了你。怎麼辦呢,誰才是神的旨意?最近一個主內姊妹轉來一篇中國高考滿分的文章。你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可能會更欣賞這篇文章。李莫愁問世間情為何物?我猜想那高考文章的作者是個女孩子,她也被這個問題困擾。她愛上一個男生,那男生也是愛她的,只差了二十秒鐘的勇氣,沒有把心中的話講出來。是誰欠了誰?是誰辜負了誰呢?要是他們是基督徒的話,一些現實人生,糾纏不清,難解難離的境遇,又怎樣知道甚麼是神的旨意呢?
尋求神的旨意,不是已進了迷局裏面,用來尋找一條出路的方法。也不是因一時的衝動,臨時要找個答案。(It is not a knee-jerk reaction to find an answer!) 臨時緊急找答案最好是拋塊銀幣 flip a coin就好啦。尋求神的旨意,要有願意順從神的心態。尋求神的旨意的目的,是想要知道神的心意,好好去順從。倘若知道神的旨意後再酌量是否順服與自己想法相符的就去做,則另作打算,就沒有尋求神旨意的必要了。
Rick Warren  寫了一本很暢銷的書:The  purpose driven life「標桿人生」。他引用一個無神論者,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的話:  除非你假設有神,不然「人生的目標」這個問題,對你就全無意義。 “Unless you assume a God, the question of life’s purpose Is meaningless.”  (Bertrand Russell) 神創造天地萬物時,人被造是有「目的」purpose 的。就是要榮耀神。我覺得書名 “Driven”「推動」 這個字很有意思。這個字不單暗示着一股力量,也包含着一種使命感。世人不認識神,人生就被自己認為正確的目的推動着。無論戀愛,婚姻,家庭,或事業,都是被這股自我中心的那股力量,推動着自己要尋求的目標。人際關係實在太複雜了,各人都有自我的人生目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論在感情上,關係上,或職塲上,受到挫折,傷害是難免的。是誰虧欠誰,是誰辜負誰呢?實在很難搞清楚。基督徒的人生又怎樣?既然認識神,基督徒的人生應該是有標桿的----活着是要榮耀神。要榮耀神就得遵行神的旨意。甚麼是神的旨意呢?其實耶穌在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已很清楚告訴了我們:神愛世人,神不願一人沉淪,願意人人得救,就是神的旨意。但是怎樣才可以應用在生活上呢?有標桿的人生是有方向的人生。因為是 purpose driven,所以是有方向的,正因為人生的方向是 purpose driven,人生帶着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生,也是有異像的人生。
舊約裏的迦勒就是一個好例子:
當以色列人到了巴蘭的曠野,摩西打發十二個探子去窺探神所賜給以色列人的迦南地。過了四十天,他們回來報告給摩西和全會眾,說,「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然而住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 我們不能上去攻擊而民,因為他們比我們強壯…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 1327-33)全會眾向摩西發怨言,要立一個首領帶他們回埃及地。約書亞和迦勒便撕裂衣服,對以色人說,「耶和華若喜悅我們,就必將我們領進那地,把地賜給我們,那地原是流奶與蜜之地。但你們不可背叛耶和華」(民 148-9)耶和華向會眾發怒。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四十年,連迦勒也被連累。那一代的以色列全會眾,除了迦勒以外,全都死在曠野。四十年後,當約書亞領以色列新的一世代進迦南時,迦勒已八十五歲了。向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丿(書 1412)迦勒明白神的旨意,是按應許把迦南地賜給以色列人。他的人生有目標,有方向,要得那地為業。雖然他也被連累在曠野流浪四十年,沒有埋怨,也沒有計算誰欠了他。到八十五歲他仍舊持守着他的異象。
新約的保羅,在未蒙恩得救前,他不明白神的旨意,他的人生是被宗教的狂熱所推動,迫害基督徒。他的人生目標放錯了,即便努力去幹,也是不討神喜悅的。及至耶穌在大馬色的路上遇見了他,召他作外邦人的使徒。他接受了從上頭來的異象,改變了人生的方向,一直到死日,仍堅持着這個異像,為主作工。保羅的熱情沒有改變,只是他人生目標改變了,他人生的方向改變了 His whole life was driven by a different purpose now.
人生要有目標,不然就像一條沒有舵的船在洋洋大海漂浮。世人基本的問题,就是我為了甚麽而活?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會產生動力。Life is driven by a purpose or purposes. 人生的目的是為名為利,就會併命去賺錢,甚至不擇手段去賺錢。人生目的是為了肉體的享受,他的生活就會放蕩,花天酒地,盡情滿足肉體的情慾。年青人對事業婚姻的選擇,有自己理想的目的。有沒有看過電視那些 Soap Operas , 一些急功近利的,為了財色兼收,就去追逐老闆的女兒。老闆沒有男孩繼承產業更理想。一般青年都會說,那太功利主義了,我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浪漫的愛情。不過女孩子有點學問,能工作賺錢,生活會更舒服愉快。太太溫柔體貼,順服,又會煮飯,生孩子更好。還有… Forget it! 你在妄想作夢了吧,世界上找不到這樣的女孩子。人生的目標是會改變的,正如保羅一様。我們作基督徒的,人生的目標方向,在信主以前和信主以後是否有改變呢?基督徒常常說要尋求神的旨意,神的旨意就是要我們榮耀他的名。耶穌基督給我們一個大誡命:愛神愛人;一個大使命:傳福音給萬民聽。遵守耶穌的教訓就是榮耀神。基督徒在婚姻,事業,甚至人生的路上能以榮耀神的目的作動力,就是行在神的旨意裏。阿摩司書裏說,「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摩33)我們若在婚姻方面尋求神的旨意,最基本就是能否同心同行,願意在這最基本的條件上順從神,就能夠榮耀神了。在追求事業的途徑上,是否要找一個在職場上能為主作美好見證的工作?賭場上要找個經理,要不要申請?夜總會用高薪聘你,要不要去?倘若你唸完太空工程,又有管理經驗,但 Houston  的太空中心不欣賞你,Houston 只有一家餐館請總管兼打雜,就是說生意忙的時候,連擦桌子都在工範闈内,你會不會覺得委屈?其實,在耶穌眼裏,工作沒有高尚和卑微之分。耶穌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太 2026-27)可能神給你跟一些連葛理翰都沒機會遇到的人談道。
在你的人生,只要有心順服神的旨意,神就會給你從上頭來的異象,使你無論在學業,婚姻,事業,或甚麽岗位上,都有方向,都得着使命感,活着為了榮耀神。基督徒的人生路上,能以榮耀神的目的為動力,就是行在神的旨意裏。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14

神学培训班开学



海德公园华人浸信会“神学培训班”正式开学
2014年9月12日周五晚,海德公园华人浸信会同工“神学培训班”正式开学,12位正式学员和旁听同工参加了为期2年的神学培训。

海德公园华人浸信会是个以差传为使命的教会,30多年来,从这里培养出20多名全时间事奉的牧者和传道,足迹已经遍布世界。目前同工饥渴慕义,深感造就之迫切和重要。美南浸信会经过考察和训练,授权海德公园华人浸信会正式举办神学培训,以备工场需要。


目前,张牧师开始教授“查经法与释经原则”。受训时间为每周五晚7:30至9:30;周日下午1--3时。
讨论发言

课间休息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14

2014年国际友人团契开幕

2014年9月18日中午,海德公园华人浸信会国际友人团契秋季班开幕。17位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和世界各地的华人朋友参加了午餐团契。老朋友们热情欢迎7位刚到奥斯汀的新朋友。午餐之后,张国昇牧师向朋友们介绍了该团契40多年来的事奉经历,项目和果效,同时希望大家能在这里互相学习,增进友谊,认识上帝独一真神,并且认识上帝差来的救主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
张牧师热情欢迎各地华人朋友参加团契并介绍历年活动

介绍国际友人团契的历史和活动节目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14

花好月圓人永壽



張國昇牧師      9/7/ 2014

2014年中秋明月映照德州首府奥斯汀
明天就是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每逢一月之中,月亮便變得像鏡子那麼亮,那麼圓。中國人說:月到中秋份外明。中秋月不一定比其他季節的月亮更圓,但它有獨特的情調。在農耕社會,秋收是一個歡樂的時光,息了田耕的勞動,享受一些生活的安閒。明月當頭,舉酒高歌,人生幾何。安份的平民百姓,只祈求 上天的祝福,花好月圓人永壽,就很滿足了。能平安歡樂度日,中秋月下,享受美景良辰,確是神的恩典。中秋節也可算是中國人的感恩節吧。
 
        自古以來,月亮都是既神秘,又浪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给人带來不少情調。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雖然我們都知道不是真的,可是月宮白兔的圖畫,在幻想中,仍舊能讓我們暫時脫離現實的環境,進入童話的世界。當人登陸月球後,月亮就失去了它的神秘。 月亮仍是那麼诗情畫意,不斷激動人的感懷。有話說:月是故鄉明。這句話不能對德州人講,因為在德州甚麼都是超級的 Everything is bigger and better in Texas,當然月亮也是德州的最圓,最明亮啦!故鄕的明月還是值得懷念的,因為那明月曾經和你所愛的人共賞,觸動心中的共嗚。今天我們在海外的華人,分散在全世界各國各地,豈沒有懷鄕之感?照「華福」三十年前的統計,海外華人至少有四千五百萬,三十年後的今天,經過近年中國大陸的移民潮,海外華人可能接近五千萬了。有人稱海外的華僑作「東方的猶太人」,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在海外游居這一點,就正名乎其實了。猶太人是神的選民,當猶太人離道背約時,耶和華就把他們分散在萬民中(申 427)兩千五百多年前亡國,被擄巴比倫(586BC) 。被擄的人寫下一首哀歌:「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耶路撒冷呵,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詩 13715-6诗中表达出因神不與他們同在,離鄕別井的心情。最令我感嘆的就是:除了猶太人以外,中國人也是四海為家的民族。最早期飄流海外的中國移民是為了生活,接着又逢戦亂,有家歸不得,甚至客死異鄉。今天到美國的華人,有的是被迫逃亡而來,有的是自己選擇作移民的。还有不少富翁。不管是為了生活,或是為了自由,都在尋求一個夢想,或者是一個理想,我們今天都成了一散居在海外各地的群族。我們選擇了美國,是為了追求一個「美國夢」嗎?「美國夢」又怎樣為它作個定義呢?

    當猶太人的祖宗亞伯蘭被神呼召的時候,神要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要到神所應許他的地方去(創121)他就遵命出去了。神應許他要成為大國,他就信神的話----那時他還沒有孩子。希伯來書的作者說,「他因着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他們卻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来 11913-16)聖經說亞伯拉罕因着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是神很明確的呼召他,也是他願意用信心去顺服跟從神。他雖然死在異鄉,信心的眼睛卻遠遠看見神所應許的。有很多人來到美國,很快就發現美國並非是天堂,所追尋的美國夢就破碎了。失望,迷茫,Frustrated    埋怨。有人來美國是為了一個黄金夢,花上一生去追逐,從黃金海岸追到舊金山,到頭來也不知道自己得到了甚麼。人生得不到滿足,生命既不豐盛,也沒有快樂感。美國使他們失望嗎?也許是。懷念故鄉嗎?是會懷念的,因為起初離鄉背井,是為了找一個更理想的地方安定下來居住,不再飄泊。不過環境和事實往往都會使人失望。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今天國際政治穩定,交通又那麼方便,還有可以有回去的機會。可惜無論在美國或在中國的故鄉,世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因為世人不明白一個真理:世上所有的人,無論你生在那裏,跑到天涯海角,在地上都是寄居的客旅。We are but sojourners on planet Earth! 不要以為在美國拿到了綠卡就可以在美國永久居留,總有一天要離開的。亞伯拉罕和所有信神的人,都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不留戀這暫時寄居的地方,就不會對環境失望;不貪愛世界的東西,就會活得滿足喜樂。信神的人卻羡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主耶稣说,「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你們豫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豫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那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 141-3)這就是耶穌對門徒的應許:他要再來,帶他們到天上更美的家鄉。你信心的眼睛有沒有看到天堂美境?耶穌的一個門徒多馬問耶穌,去父家那條路是怎跑的呢?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就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約 146)耶穌是唯一到父家的路。到天堂沒有別的路,因為耶穌替我們罪人死在十字架上,而且復活了,還清了我們的罪債,把我們從罪惡過犯中贖回來作神的兒女。去地獄的路卻有很多條,因為要犯罪的途徑大多了,罪的工價乃是死。(羅 623)耶穌就是真理,他的話就是真理。耶穌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約 831-32)這個自由不是指隨己意胡作非為的自由,是神把我們從罪惡的權勢釋放岀來所得自由,多輕鬆,多活潑,多瀟洒!

    神呼召 亞伯拉罕的時候,要他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到神所應許他的地方去。就是要離開拜偶像的父家,罪惡的環境,分別出來,行在神旨意中。今天每個蒙召的基督徒,也是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本地」就是這個情慾罪惡的世界。這世界的「父家」是出於魔鬼的;因為世界的父就是魔鬼。(約 844)耶穌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信耶穌的人是天國的子民,雖然活在世上,但不屬這世界。We are in this world but not of this world! 彼得說,我們蒙召作聖徒的人,就當存敬畏的心,度我們在世上寄居的日子。(彼前 117
花好月圓人永壽,是一幅很美,很幸福的圖畫。不過花不常开,月不常圆。花必凋謝,月有陰晴圆缺。长壽是福是禍,更是難以捉摸。聖經說,我們在世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以活到八十歳,甚至一百歲,還是很短暫的。不要忘記,我們在世都是寄居的客旅,轉眼便如飛而去。當盡快尋找得着到父那裏去的路。回家吧,不要再流浪。

Sunday, September 7, 2014

2014年中秋晚会


2014年9月6日晚6至9时,海德公园华人浸信会在 Quarries教会公园举办中秋晚会。一百多名主内弟兄姐妹和来宾相聚一堂,聆听张牧师分享福音信息,畅谈蒙恩见证,增进乡情友情,品尝故乡佳肴,参与猜谜竞赛。

中秋水凉鸭先知(Quarries湖面黄昏)
称颂上帝创造美(张牧师分享)

精心制作故乡美食,献上一份浓厚爱心

月饼品出故乡情
情感胜过美食味



聆听长者传圣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出阳关无故人
牧师师母,乐在其中


嘉宾同在喜乐中(刘牧师和师母)
首先照顾“小太阳”“小月亮”







Thursday, September 4, 2014

一人不能事奉兩主


中国福州鼓岭千年樟树下的“树神”供坛

張國昇牧師    8/31/ 2014

       科技發逹的今天,電腦的運作,可以多項事工同時進行。也把我們的腦袋訓練得更有效率,能作 multi-tasks 的處理。有時父母看見兒女那麼能干,一邊聽音樂,一邊看電視,一邊 online 做功課,一方面感嘆時代不同了,另一方面,真的有點擔心兒女是否真的能專心做功課。盡管有最靈活的腦袋,幾件事情同時進行,难免會有遺漏,不能每件事情都辦得十全十美。不管能否做得最好,單是能同時搞多種運作,就是一種挑戰,或者是一種享受和生活情趣。


 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沒有那麼多閒情樂趣的機會。人生常常面臨着抉擇,只能在兩者中選一。要是在工作上想有良好的果效,亦只能專心在一事工上努力去幹。廣東人有句話說就「周身刀,冇張利。」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 或 說,「火麒麟,周身引」甚麼都有興趣,結果沒有一樣專長。今天我們很多拿到 PhD 學位的都稱為「博士」。其實今天的博士 PhD,應該稱作「專家」。博士是指博學之士,並不是專家;專家乃是指專心研究一門學問的人。對任何一門的學問,要有深度的研究,所學的範圍就肯定不能太博。這也是一種抉擇:要專就不能博;要博就不能專。因為人生的年日是有限的。因此人生追求的對象要看得準,不然就會浪費生命。
 
耶穌對跟隨他的人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人。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 624)今天在這登山寶訓的背景,我們起碼可以學到两個功課。在兩個「主」之中,要作抉擇,不能兩個都服待。因為人愛得不完全,對人對事都是一様。若有兩個服侍的對象,其中必然會有偏愛,偏重的表現。不要自欺,其實世上並沒有「中立」這一回事。有人自以為是聰明,坐以待視,所謂「騎牆派」,见風使舵,哪邊有利就投靠哪邊,結果是兩邊都不討好。

另一方面,耶穌給我們看見,人在物質世界上的需要,和靈裏的需要。人很自然的追求物質世界的享受,忽略了天國的福份。耶穌說,人生所需的衣食住行,天父是知道的,也會按時供應給我們。不要為這些事過份憂慮。憂慮是難免的,因為我們會先看見眼前的缺乏。銀行沒有錢了,米缸沒有米了。很現實的,怎活下去呢?耶穌沒有說人不會擔心,憂慮是人之常情。他用天空的飛鳥,野地的花來作例子,告訴我們不用擔心,神必然看顧我們所需要的。世人不認識神時,就不會知道神的愛護是無微不至的。外邦人整天憂慮,求神拜佛供應日用所需,因為他們不知道神的應許。屬神的人應該是不一樣的。耶穌不是責備屬神的人會憂慮,乃是責怪他們的小信。我們的信心,往往也是只憑眼見。希伯來書的告訴我們,信心不是這様,「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 111)信心讓我們知道,我們一切所想所求的事,神已經為我們成了,只是眼前还看不到而已。信心讓我們得到確據,神已經看到我們的需要,而且已按着他的計劃和時間正在供應我們。以色列人实在走頭無路,後有埃及追兵的時候,才看見神的大能,紅海分開讓他們安然走過去。英國慕勒的孤兒院沒有飯開啦,他們禱告求神。禱告後,門口來了一部卡車,帶來麵包店送來的麵包。神感動店主把隔夜麵包捐贈給孤兒院。神的帶领就好像晚上開車,只能看見車頭燈照亮的公路,但憑信心去開車,車頭燈照亮之處總是有路的,而且一定會引到目的地。化憂慮為信心的交托,當然不是容易學的功課。耶穌說沒有人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就是說,就算是憂慮也不能改變什麼,耐心等待神的賜福,更會帶來驚喜,讚美和感恩。

需要(needs)和慾望(wants)有很大的分別。所以耶穌一開始敎訓門徒時便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主」就是人服侍那對像。「事奉」的意思包括花上時間,勞力去服侍那對像。要擁有任何物質上的享受,都要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取。當然,能夠享受一些勞力得來的物質,並不算過份。但用不能滿足的胃口,去追求擁有更多,不知不覺就把這物質世界上的東西,當作主人去「事奉」。代表物質的世界就是瑪門----財利的意思。耶穌說,屬神的人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這樣不單是會使人分心,不能專心事奉神;更重要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是完全不配合的。Completely incompatible! 屬世的東西都是暫時的,沒有永恆價值的。屬天國的一切都是有永恆價值的。為什麼不能兩樣都同時事奉呢?因為不是愛這個就是惡那個;不是重這個就是輕那個。我們看重今生的享受,就會輕看永恆的事情;我們注重財利就會輕看神國裏的福氣。因為人的財寶在那裏,他的心也在那裏。要是花上時間去追求財利,就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神國的福氣。人生的抉擇,必須先清楚知道優先次序。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尋求神的人,其他地上的福氣會跟隨着來。相反地,倘若我們只會追求屬這世界的事,到頭來,甚麼都成空,甚麼都得不到。當走完人生短暫的路程時,既得不到天國永恆的盼望,連在世花了一生勞力得來的都要失去。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包含着有忠心的要求。基督徒不能又愛神,又貪愛世界。約翰寫信給年輕的信徒,勸勉他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聖經常常把夫妻比作基督與教會。丈夫要求妻子的愛,是要專一的﹔主耶稣要求他的新婦----教會,也是要獻上完全的愛。不能只用嘴巴說愛神,心卻貪愛世界。約翰跟着告訴我們,專心事奉神是怎様一回事,「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神旨意的,是永遠常存。」情慾的事和今生的驕傲都是最容易引人離開神的。在基督徒的經歷中,往往在情慾上犯罪跌倒;又因今生的驕傲奪去了神的榮耀。因此基督徒的生活,要常常警醒,不要貪愛世界。貪愛又與偶然犯錯有很大的分別。貪愛是迷醉在屬世的事情上,對屬靈的事情上,漠不關心;事奉瑪門,不事奉神。耶穌告訴我們,愛父母,愛兒女多於愛主的人,就不配作他的門徒,(太 1037;路 1426)愛世上任何的事物多過愛他的人,包括金錢,甚至生命,都不配作他的門徒。(可835-36;太 1624-26)不背起十字架去跟隨他的,也不配作他的門徒。就是說事奉神的人要先計算代價。直覺的聽起來,很苛求,很負面。不過當我看到約翰福音最後一章時,就會發現,耶穌對每個信徒的呼召,都是很個別的。拋棄一切,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也是很自然,很正面的,對主愛的回應。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多麼?」並沒有向彼得施壓力,或苛求。彼得說,「主呵,你知道我愛你。」彼得也不敢肯定能捨棄一切,不敢保證至死忠心的事奉主。在那一刻,彼得只是很誠實的對主愛的回應,因為他知道主了解他的軟弱,也知道他自己沒有虛偽的心。主說,「你餧養我的羊。」主完全接納了他的委身的格言,把一個重大的責任交托給他。當耶穌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其實不是一個主人對僕人的苛求,而是一個愛的挑戰。要我們輕看世界的榮華,看重主的呼召和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