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5, 2016

你跟隨我罷

張國昇牧師1/24/2016

迦勒和耶苏亚兄弟俩双重合奏赞美主
「耶穌開頭傳道,年紀約有三十歲,依人看來,他是約瑟的兒子」(路323)路加繼續描寫他的家譜。耶穌的家譜中有很多顯嚇的人物,例如大衛王,亞伯拉罕,挪亞等。但他出來傳道時,人認識他只不過是個三十來歲,又年青又平凡,木匠約瑟的兒子。誰要跟隨他?聖經記載他出來傳道時,跟隨他的不乏其人,他的信息很簡單,却很不平凡,他沒有叫人擁他為首領,只傳讲「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讓我們先看看誰會跟隨他?為甚麼跟隨他?

有個人名叫尼哥底母,他是猶太人的官,又是個律法師,算是當時的宗教領袖。他知道世上有神,而且神是公義聖潔的,所以他盡己所能在行為上做個好人,又經常按律法獻祭為自己為家人贖罪。他所認識的人都很尊敬他,把他看作模範。但他自己心知肚明,自己沒有把握是個義人,還常常懼怕行為上的不足,擔當不起神嚴厲的懲罰!現在聽到耶穌傳天國的福音,便想要跟隨耶穌,得進天國的確據。其實尼哥底母代表的,不全是猶太人,全世界的各族類都有尼哥底母這種人。中國人有姓「慕」的,給他一個英文名字 Nicolas Mu,就是中国现代時髦的尼哥底母了。他是拿了哲学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他雖有學問,也活在這科學昌明的世界,但他不敢崇拜科學為至高無上,心裡知道天地間冥冥中有個主宰,不敢否認神的存在。在行為上守着中國傳統儒家的道德禮教的標準。非禮莫行,非禮莫視,非禮莫言,非禮莫聽。在道德禮教上無可指責。在人面前是個正人君子,但自己也心里清楚,罪不單只是“四非”,還有很多作為自己也知是罪。正如猶太人的老前輩尼哥底母一樣,沒有把握上天堂,其實天堂是甚麼一回事也不太清楚,因為孔夫子也不知道;佛教說西方極樂世界也太空泛了。現在住在西方國家也不覺得是甚麼天堂。地獄肯定是可怕的,因為民間宗教形容地獄有十八層,掉在那一層都很糟糕。二千多年後的今天,雖然沒有機會像尼哥底母可以去拜訪耶穌,但天國之道沒有改變。耶穌當年對尼哥底母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335)不是靠行為守律法,獻牛羊,是靠「信」,信耶穌是神的兒子,跟隨他,聖靈就使你重生,才能得着一個屬天的生命進入天國。今天有很多在唯物論或無神論環境長大的學者,留居在美國,換了一個環境,很自然會思想,到底有沒有神?世人所追求的東西,可能都已得到了,不過都是暫時的。要得永生進天國,就要來跟隨耶穌。

耶穌講的道不像普通老師教訓人的做人道理,他的話帶有權柄,而且行了很多神蹟奇事,跟隨他的人就更多了。有一次他講完道,天色快黑了,跟隨他聽道的人肚子也餓了,耶穌就行了一個神蹟,用五餅二魚喂飽了五千人。之後耶穌往迦百農去,群眾也跟著來到迦百農。耶穌就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約626)這些跟隨耶穌的群眾,不是為要知道天國的道理。他們另有目的,要得一些小便宜。都是近視眼 near-sighted 只為了吃餅,一天活一天等死就是了;沒有想要得永生和天國的榮耀。耶穌提醒他們,「不要為那必懷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2735)當時的猶太人應該很容易明白耶穌講的話,因為他們的祖宗在曠野每天吃神賜他們的嗎哪,吃了四十年,之後仍然是死了,有甚麼益處?耶穌說更重要的是得着生命之糧,吃了永遠不餓,信耶穌得永生。信耶穌的人要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意思就是說,要與耶穌的生命有份。耶穌說,這等人「常在我裏面,我也常在他裏面。」信耶穌不是拜菩薩;拜菩薩都是求福求壽求財,總要有求必應才樂意去拜。耶穌說,就算我把你所要的這些都給你又怎樣,你們的祖宗不是吃過嗎哪,還是死了嗎?從來沒有人求菩薩進入他心裏!菩薩祝福我就好了,別打擾我!要跟隨耶穌,只要他的祝福,不要他進入你心作你的主,就等於把耶穌當菩薩來拜。耶穌不要這樣的門徒去跟隨他。  

跟隨他的門徒聽見耶穌的話,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其實耶穌的話並不是難明白,而是難接受。耶穌說,「叫人活着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約663-64)世人追求的都是物質的東西,卻厭棄屬靈的事,就沒法接受耶穌,聖經說,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穌回頭問那十二個門徒,你們也要退去麼?彼得說,主呵,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我們已經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聖者。彼得看中了永生之道,比甚麼更寶貴。除了耶稣,我們還能歸從誰呢?

中國人拜師傅很認真,所謂一日為師,终身為父。拜師就是認定師傅的言行,都值得完全去學習。有心追求的人不惜艱辛去尋師,也有名師去找傳人去傳授一生的修德;當年耶穌也親自揀選了十二個門徒。門徒不單是學生聽道,門徒是每天廿四小時起居飲食都與老師在一起,要學老師的一切言行。基督徒就是全心全意學基督的人。路加福音裏有一段很值得思想的經文:路957-62。有一次當耶穌和門徒走路的時候,有一個人來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耶穌回答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那個人是個文士,等於今天的讀書人,有頭腦,有理智,知道跟從耶穌是對的,是好得無比的。但耶穌馬上提醒他,跟從耶穌要付上代價,最低限度,可能要放棄舒適的生活環境。耶穌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這是個蒙耶穌呼召的人,他的回應是,「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父親當然還是活着的,不然他早去奔喪了,跟本就不會在這群眾裡。其實他的意思是說,跟隨你是對的,但不要現在吧,以後再說。但耶說,任憑死人埋葬他的死人,你只管傳神國的道。傳天國的福音是最迫切的,搶救靈魂不容拖延。那些其他的事,讓那些還没有從聖靈重生的人去管吧。你是重生得救的屬靈人,你的使命是傳天國的道。耶穌已經召了他,既得了異象,就不應拒絕或拖延。其實每一個屬靈的人,就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都應該是蒙召的,因為很明顯耶穌指出兩種人:一種是靈裡死的人,另一種是靈裡活的人,已從聖靈重生的人,都是蒙召傳天國之道的人,不過有些是宣教士如保羅,牧師如提摩太,是神給他們特別使命而已。這段経文裡第三個人也是自己說要跟隨耶穌,但沒有誠意。可能是在佈道會,或培靈會𥚃看見人舉手,自己不好意思也舉舉手說要跟隨耶穌。本來不是情願的,所以提出條件,容我先辭別家人再跟隨你。很多東西牽掛,留戀,捨不了。辭別家人時,一起抱頭大哭,依依不捨。算了,還是留在家裡吧!耶穌說,手扶着犂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有那麼多捨不了的事,又怎樣去跟從耶稣呢?這事以後,主就差派七十個門徒,兩個兩個的出去,往各城去收已熟的莊稼。那七十個人歡歡喜喜的回來,因為他們看見神的大能。曾幾何時,我們有這樣的喜樂的經歷?耶穌說,「你們去罷,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10:3) 跟隨耶是有危險難處的,一定要依靠神和顺從聖靈的带领。能看到靈魂得救,經歷神的實在,得著靈命的成長,又是何等寶貴的喜樂!

今天你聽見甚麼呼召,是像尼哥底母要知道天國之道嗎?是的,耶穌正呼召你,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不要再為必壞的東西來勞碌,擺上自己寶貴的生命時光,到頭來,一切都要過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信耶穌得永生,進天國。倘若你已經是屬天國的子民,今天又聽到甚麼的呼召呢?是否願意放下一切牽掛,放膽去跟隨耶穌?彼得也有軟弱跌倒的時候,他三次不認主後,耶穌再一次呼召他,說,你跟從我吧。彼得看見耶穌心愛的門徒約翰,就問耶穌,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約2122)耶穌的呼召很個別的,他愛約翰,也愛彼得。各人的呼召不同,不需要比較,只要專心跟從耶穌就是了。




Monday, January 4, 2016

你愛我比這些更多麼?

張國昇牧師1/3/16

国际商贸中心的的大元宝
今天是新的一年第一個主日,恭祝大家新年快樂!西曆新年的慶祝,通常只是狂歡一個晚上,醉醒了便是新的一年。一般人帶着酒精麻醉後的頭疼,沒精打釆的瞄着電視機的傳統新年花車遊行,下午看看足球賽,便打發了年初一。今年還好,是個長週末,休息一兩天才上班。西方過年,度年如度日,除了新年舞會外,沒有去拜年和恭喜發財的風俗。每天都忙着幹活,想要發財,不需要一個特別的日子去恭喜發財!西方的社會倒喜歡作新年決志 New Year Resolution. 过去一年想幹的事没有做到,新年决定要實踐它!Well 那麼 2016 不能完成的志願,就有待 2017 新年時再作決志了!

2015 年是動盪不安的一年,歐洲的經濟危機,敍利亞的內戰,千萬逃避戰火的難民,造成歐洲有史以來最大的難民潮。年底發生的事,包括伊期國教的恐怖份子襲擊巴黎,加州 San Bernadino 的恐佈份子亂殺無辜,更使美國人在本土都覺得沒有安全感。我想 2016 年不單是美國人,就是全世界的人,新年的願望都是希望能享受世界和平,過一些安逸的生活。甚至個人的願望,也不該是只想要發財那麼膚淺。錢財夠用,有點寬裕就好了,免得財富帶來擔憂煩惱。中國人有句話說:「平安」二字值千金。就是說有平安在心裡,比甚麼更好。我們都很清楚明白,平安是錢買不到的。那麼活在這個充滿天災人禍,生活常常失控的環境裏,又怎樣才有真正的平安呢?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約 1427)只有在耶穌裏才能有真正的平安,因為平安是神賜的。不過在災難臨到我們時,我們不但不會去尋求從神來的平安,反而不斷咒駡埋怨神。記得多年前當颶風 Katrina 摧毀紐愛蘭 New Orleans 時,造成千萬人家破人亡,一生積聚的财寶瞬間都被海水沖去。電視台訪問葛培理 Billy Graham 的女兒安妮 Anne Graham ,問她為甚麼神容許這些大災難發生,以至人受那麼多的痛苦。 安妮意味長地答道,「我相信神一定會跟我們一樣很傷痛。不過多年來我們都叫神離開我們的學校,不要干涉我們政府採取的政策,别管我們的人生。神既然是一等的君子,他便默然退出我們生命的活動圈子。我們屢屢要求神別管我們的事,我們又怎能期望神的保守和祝福呢?」 要得到從神來的祝福和平安,首先我們要認識神和讓他掌管我們的生命。
Billy Graham’s daughter was interviewed on the Early Show and Jane Clayson asked her “How could God let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 (regarding Katrina) Anne Graham gave an extremely profound and insightful response.
She said, “I believe God is deeply saddened by this, just as we are, but for years we’ve been telling God to get out of our schools, to get out of our government and to get out of our lives. And being the gentleman He is, I believe He has calmly backed out. How can we expect God to give us His blessing and His protection if we demand He leave us alone?”

有一次耶穌用比喻對門徒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天國又像買賣人,尋找好珠子,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買了這顆珠子。(太1344-46)這兩個比喻的喻意都是一樣的:天國比甚麼都寶貴,寧願付上任何代價都要得着它。而且要趁有機會盡快得著它,不然就會永遠失去。聖經很清楚告訴我們,到天國只有一條路,就是靠着耶穌基督。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若不藉着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信耶穌的人就是與天國有份,也得着生命。我們常在耶穌裡面,耶穌也常在我們裡面,使我們在世得着真正的平安。倘若你還未認識耶穌,2016年的新年最重要的決志應該是尋求認識耶穌,以得着基督為至寶,因為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比生命更寶貴。

進天國與參加教會又是兩回事。參加教會只是成為教會的會友。一個人是否真正是天國的子民,也只有自己和神才知道。信耶穌是與神建立一個關係,也就是藉着耶穌的寶血進入神與人立的新約裡。這個關係是建在愛的基礎上。有人問耶穌舊約誡命最大是那一條,耶穌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要愛人如己。」(太223739)愛神愛人也是神對新約信徒的期望。正如婚約裡的人,愛要專一,不能移情別戀。當耶穌教訓門徒怎樣去跟隨他時,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27)聽起來好像不孝,其實聖經沒有說我們不要愛父母,耶稣這番話,主要是跟隨主的人,不應讓任何人,或事物的地位高過神,把他們當得偶像去敬拜。「不能」也不等於「不可以」,因為耶穌不會阻止我們去跟隨他,而且事實上真的有不少基督徒背著重重負累去事奉神。「不能」是不可能成為主所期望的那種徒。主也曾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瑪門」。(6:24) 除了親人和性命以外,我相信錢財應該是我們跟隨主最大的欄阻吧。十字架是行死刑時用的,就是代表跟隨耶穌的人,甚至犠牲性命也願意。保羅跟隨耶穌,就是這樣的門徒,他曾說,就算是患難,生死,都不能使他與基督的愛隔絕。(羅835

我們在這動盪的世界跟隨耶穌的人,常常會遇到軟弱跌倒的環境。使徒彼得是真心,忠心,勇敢的去跟從耶穌,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要想保護耶穌 ,就拔刀削掉大祭司僕人的耳朵;但在另一情況下,卻三次不認主。我們對主的愛心絕不比彼得強,恐怕在某種情況下也同樣會不認主。不過從彼得的經歷,我們得到最大的安慰,因為耶穌並沒有責備彼得,他是知道我們的軟弱的。耶穌復活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顯現時,彼得心裏内疚,不敢直視面對耶穌,只靜靜的在一邊數魚。聖經說共有 153 條,不是他數的,誰會這麼無聊去數。不過吃完早飯後,耶穌特別找着彼得去跟他談話。耶穌一連三次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你有留意嗎?彼得沒有正面的回答耶穌的問題,他只有餘下的勇氣去說,「你知道我愛你。」不過這句話是真心的,是誠懇的。聖經也沒有說「這些」是甚麼,可能是故意的不指定這些是甚麼,因為「這些」可代表任何門徒心中所喜愛捨不了的人或物。有很多人讀這段聖經得到不同的領受。有人認為耶穌三次查問彼得是因為彼得三次不認主,用意在給彼得深刻的提醒,復興他。也有人指出,原文第一,二次發問時所用的「愛」字與第三次和彼得回答所用的「愛」字在希臘原文是不同的,意味到約翰所寫的有特別的用意。亦有人把「餧飬」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和餧養我的「羊」看作三種不同的使命。他們的看法可能都對,但我們不須要這樣去分析。耶穌當年問彼得這一個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多麼?」雖然彼得不敢說我愛你比一切更深,但他是真心的愛主,也認識到自已的軟弱不足,主也確實知道他心裡所想,卻沒有說出來的話,所以主也就把牧養教會的重任交托給他。今天主要把這個問題,同樣去問跟隨他的人,我們又怎樣回答他呢?只要我們的答案是出自真心,願意愛主更多,主也會把重任交托我們。關鍵不在乎我們能不能;是在乎我們願意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