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9, 2022

七災

吳紹偉牧師 05/29/2022

I. 唱歌 啟示錄15:1-4

約翰在天上看到另一個異象,七位天使掌管著七災,就是神的七碗很快要傾倒在地上。這是神最終的忿怒。神用七印和七號來警告人並希望他們會悔改。但大多數的人都輕視這些警告,且不會回轉服從神的命令。在第一節“發盡了”這個詞與耶穌在十字架上使用“成了”是同一個詞。當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時,神的拯救工作完成了,恩典的門也為所有的人打開了。很多人還是選擇不信神,以致於神會發出七災來發盡祂的烈怒。      

(少年歌手獻詩:GLORY;Ansel 再獻創作新詩 I'll Be Fine)


約翰看見有一大群人站在神的面前。啟示錄第四章告訴我們,在神的寶座前有一個看來好像水晶的玻璃海。玻璃海指的是人。這群人應該是在撒但統治期間才相信耶穌,因而被撒但殺害的人。耶穌和祂的追隨者應該是在地上的,那麼天上怎麼會有信徒呢?撒但會迫害信耶穌的人,拒絕敬拜撒但的人,和在他們的手或額頭上留下印的人。撒但可以殺死他們的身體,但不能殺死他們的靈魂。這群人失去了他們的肉體,但沒有失去他們的靈魂。此時他們的靈魂應該是與神同在,不再需要面對任何痛苦。

啟示錄4:6寶座前有一個看來好像水晶的玻璃海。在寶座中間和寶座周圍有四個活物,前後布滿了眼睛。

有些教會在敬拜時不允許使用任何樂器,有些只允許某些樂器。但我們知道此時這些人在敬拜神時是拿著豎琴和唱著歌。 豎琴就像鋼琴,但很小。 你不能想像不僅有少數人拿著豎琴,而且是很多人都拿著豎琴? 他們會唱摩西和耶穌所寫的歌。 我們知道摩西作過歌來讚美神,我不記得耶穌有沒有作過歌。摩西和耶穌的歌是律法與恩典的結合?還是舊約和新約信徒的結合? 摩西離開埃及後所唱的歌和羔羊的歌,應該是與脫離罪和得救有關的。

這裡的重點是所唱的歌是關於什麼的。 這歌講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神的作為。 應該包括祂所做的事——神的創造和救贖。 祂是全能的神--無所不能。 大衛寫了很多的詩篇是有關於神在這兩方面所做的。

主啊! 全能的神,你的作為又偉大又奇妙!

第二件事是神的道路,祂是公義、真理、萬國的王。 神在做事時不會有偏袒或歧視。 相同的標準適用於所有人。 祂的標準是公義和真理。 萬國的王可以翻譯為聖徒之王或聖潔的王。 通過相信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只有這一種方法我們才可以來到神面前。

萬國的王啊,你的道路又公義又真實!

神是創造者和救贖主,祂使耶穌作為我們的救主。因此每個人都能夠來到神面前敬拜祂。第三件事是神的聖潔,沒有人能像神一樣。 神是聖潔是指分開或獨特。 我們唱的詩歌應該以神為中心,而不是我們對神的感覺。 今天,我們多關注於自己或神是愛,而不是祂的聖潔。

主啊!誰敢不敬畏你,不榮耀你的名呢?因為只有你是神聖的,萬國都要來,在你面前下拜,因為你公義的作為已經顯明出來了。

II. 七災 啟示錄15:5-8

啟示錄15:5這些事以後,我觀看,見天上安放約櫃的帳幕的聖所開了。6那掌管著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從聖所出來,穿著清潔明亮的細麻衣,胸間束著金帶。7四個活物中有一個,把盛滿了活到永永遠遠之神的烈怒的七個金碗,交給了那七位天使。8因著神的榮耀和大能,聖所中充滿了煙,在那七位天使降完七災以前,沒有人能進入聖所。

約翰看到那些在撒但在世上統治時相信耶穌而死的人,此時他們正在天上歌唱讚美神。 約翰在天上看到另一幅圖畫。 他看見天上的帳幕或聖所是打開的。 有七位天使從聖所中出來,四個活物中的一個給了他們七個金碗。 要求這七位天使傾倒這七碗,就是神最後的憤怒。 在他們傾倒完七碗之前神的聖所是充滿著來自神的榮耀而發出的很多煙霧,因此沒有人可以進入聖所,這意味著沒有人能在神面前求恩典或憐憫。 這是第二次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次是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獻第一座聖殿時。 我相信那時神的聖潔充滿了聖殿,沒有人可以進去。


列王紀上8:10祭司從聖所裡出來的時候,有雲彩充滿耶和華的殿,11因為雲彩的緣故,祭司不能站立服事,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聖殿。


III. 第一碗 啟示錄16:1-2

啟示錄16:1我聽見有大聲音從聖所裡發出來,向那七位天使說:“你們去,把神烈怒的七碗倒在地上!”2第一位天使去了,把碗倒在地上,就有惡性的毒瘡,生在那些有獸的記號和拜獸像的人身上。


到這個時候,也就是在七印七號和被提之後,世界人口應該還剩下四十億人。 這七碗是啟示錄中提到的第三個災禍。 有聲音從聖所中傳出來,要求第一位天使將他的碗倒在那些有獸印的人身上。 這碗直接讓人受了肉體的痛苦,卻沒有因此殺死拜獸的人。 第一個碗與神派摩西懲罰埃及人的第六個瘡災相似。


IV. 第二碗 啟示錄16: 3

啟示錄16:3第二位天使把碗倒在海裡,海水就變成好像死人的血,海裡的一切生物都死了。


第二碗把大海變成了血。神這樣的忿怒也曾在出埃及記第七章中發生過。是神通過摩西降下的第一個血災。 同樣的狀況在啟示錄八章八節,第二號吹響時也發生過,但只影響了 1/3 的海。 世界有70% 是水而97% 是被海水覆蓋。這個碗殺死了海中所有的一切。 再沒有海鮮可以吃。 你能想像那些死去的海洋生物帶來的臭味嗎?


V. 第三碗 啟示錄16:4-7

啟示錄16:4第三位天使把碗倒在江河和眾水的泉源裡,水就變成了血。5我聽見掌管眾水的天使說:“今在昔在的聖者啊!你這樣審判是公義的,6因為他們曾流聖徒和先知的血,現在你給他們血喝,這是他們該受的。”7我又聽見祭壇中有聲音說:“是的,主啊!全能的神,你的審判真實、公義!”


第三個碗是影響飲用的水與出埃及記中的第一個災和第三個號時是相似的,但這個碗影響了所有的飲用水,而不僅僅是1/3的水。 水會變成血,這是代表神為被撒但殺害的信徒報仇。 之前有一些信徒曾向神呼求為他們報仇,但神告訴他們要耐心的等待,祂會在適當的時候為他們報仇。 他們因信仰而流血。 神將使用他們的血,傾倒在世界上,那些敬拜獸的人將會喝下信徒的血。 耶穌的血有潔淨的能力,但信徒的血是審判和懲罰。 我們是要喝基督的血?還是要喝信徒的血? 有人回應說神的審判是公義的。


VI. 第四碗 啟示錄16:8-9

啟示錄16:8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太陽上,太陽就得了能力,可以用火烤人。9人被高熱燒烤,就褻瀆那有權柄掌管這些災難的神的名,並不悔改,把榮耀歸給他。


這碗使在世上的人詛咒神的名,這個碗有多厲害? 他們沒有在之前的三個碗中這樣做。 以賽亞告訴我們太陽的猛烈將會倍增多少。


以賽亞書30:26耶和華包紮他子民的傷口,醫治他們傷痕的日子,月亮的光必像太陽的光;太陽的光必增加七倍,像七日的光一樣。


那時,人的身體會生很痛的瘡,這瘡帶給他們極大的痛苦。 海裡的所有生物都會死去,臭氣熏天,沒有飲用水,他們好像被放進烤箱裡。現在我們說夏天一百多度高溫的時候有多糟糕,但到那時候情況會比現在更可怕。 我們常常提到全球變暖。 如果溫度再升高幾度,那麼海平面會更高,一些島嶼會消失。 你能想像太陽會比現在更熱嗎? 到時候對老百姓會有什麼影響? 但人不但不會悔改認識神,反而會拒絕神。

Sunday, May 15, 2022

唱新歌

吳紹偉牧師 05/15/2022

I. 唱新歌 啟示錄14:1-5

啟示錄14:1我又觀看,見羊羔站在錫安山上,跟他在一起的還有十四萬四千人。他們的額上都寫著他的名和他父的名。2我聽見有聲音從天上來,好像眾水的聲音,好像大雷的聲音;我所聽見的聲音,又像琴師彈奏的琴聲。3他們在寶座前,在四個活物和眾長老面前唱新歌;除了從地上買來的那十四萬四千人以外,沒有人能學這歌。4這些人沒有跟婦女在一起而使自己玷污,他們原是童身的。羊羔無論到哪裡去,他們都跟隨他。這些人是從世人中買來的,作初熟的果子歸給神和羊羔。5在他們口中找不著謊言;他們是沒有瑕疵的。                                     (母子同台唱新歌:關凱欣姐妹獻唱兒子黃立言弟兄創作  
                                                                      並鋼琴伴奏新歌: I'll Be Fine)


耶穌再來的時候是有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被提,所有相信耶穌的人都會被帶走,會在半空中雲裡與耶穌會面。他們會和耶穌一起待在那裡。那時,以色列國將轉向神並相信耶穌是他們的王。第七章告訴我們,以色列將有十二個支派,每個支派有一萬兩千人,他們的額頭上會有神所給的印記。總數共是十四萬四千人。在第十四章裏,約翰告訴我們,第二個階段是有些人將在地上與耶穌同在,他們的人數是十四萬四千。這兩章裏提到的十四萬四千人是同一群人,他們是信耶穌的猶太信徒,他們在這段時間信耶穌之後,他們受到了魔鬼的迫害。


當我們看十四章一節時,羔羊和那些人在那裡?第一節告訴我們,此時耶穌應該是站在錫安山上,這意味著耶穌與猶太信徒是在地上。很多時候,聖經中的錫安山指的是耶路撒冷旁邊的一座小山。耶穌復活後,當祂被接升天時,門徒是與祂同在的,天使告訴他們耶穌回來時將會回到祂被接升天的地方。


使徒行傳1:9說完了,他們還在看的時候,他被接上升,有一朵雲把他接去,就看不見他了。10當他往上升,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穿白衣,站在他們旁邊,說:11“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著望天呢?這位被接升天離開你們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也要怎樣回來。”


耶穌將與那些在地上相信祂的人同在,無論祂走到那裡,他們都會跟隨祂。這些人是誰?首先,聖經告訴我們他們的額頭上寫著神的名,這與第七章他們額頭上有神的印記是一樣的。只有當人們接受耶穌進入他們的生命時,他們才會被印上或在他們的額頭上寫上神的名字。第二,不以女人玷污自己,保持純潔。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從不與女性發生性關係。有些人認為男人必須是處子之身,否則他們不能侍奉神或唱這首新歌。他們保持純潔,不玷污自己,就是拒絕敬拜魔鬼,因為撒但迫害他們,所以他們對神是忠心的,不會放棄對神的信心和盼望。忍受所有的痛苦。


唱一首新歌,這首歌只有他們知道,這意味著他們將與耶穌建立一種新的更密切的關係。他們將永遠與耶穌同在。當他們受到撒但的攻擊時,他們沒有拒絕神,神也不會拒絕他們,並且會相應地獎勵他們。當人選擇敬拜撒但拒絕神,神就會拒絕他們,永遠懲罰他們。在撒但的攻擊下受苦受難,是選擇永遠與神同在?還是放棄信仰,免去任何的逼迫,但永遠要面對神的懲罰? 那一樣更好?


當我們審視自己時,即使我們是接受了耶穌之後或看別人時,我們也總是會認為自己和其他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當我們站在神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其他人時,我們是無可指責的,在我們的口中也找不到謊言。不是因為我們不再犯罪,而是耶穌的寶血覆蓋了我們,所以當神看著我們時,祂看到的是耶穌,而不是我們。


猶大書1:24願榮耀、威嚴、能力、權柄,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從萬世以前,及現在,直到永永遠遠,歸給獨一的神我們的救主。他能保守你們不至跌倒,使你們毫無瑕疵,欣然站在他榮光之前。阿們。



II. 三位天使 啟示錄14:6-13

啟示錄14:6我又看見另一位天使在高空飛翔,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邦國、各支派、各方言、各民族的人。7他大聲說:“應當敬畏神,把榮耀歸給他!因為他審判的時候到了,應當敬拜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那一位!”8又有第二位天使接著說:“傾倒了!大巴比倫傾倒了!它曾經叫列國喝它淫亂烈怒的酒。”9又有第三位天使接著他們大聲說:“如果有人拜獸和獸像,又在自己的額上或手上受了記號,10他就必定喝神烈怒的酒:這酒是斟在神震怒的杯中,純一不雜的。他必定在眾天使和羊羔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11他們受痛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那些拜獸和獸像的,以及接受牠名字的記號的人,日夜得不到安息。”12在這裡,那些遵守神的命令和耶穌的信仰的聖徒,要有忍耐。13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來!從今以後,那在主裡死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脫離自己的勞苦,得享安息了,他們的作為也隨著他們。”


耶穌再來之後,會有三個天使出來發出三個宣告。 第一位天使向世界宣講福音。 神的憐憫和最後悔改的機會將向全人類展示。 在這些之後,神將用七個碗將祂的憤怒傾倒在地上。 到了神七碗的時候就再沒有悔改的機會了。不敢相信到時候還會有人拒絕信神。


這是聖經中在天使第二次宣佈這個福音。 你還記得天使頭一次宣佈這個福音是在什麼時候?


路加福音2:8在伯利恆的郊外,有一些牧人在夜間看守羊群。9主的一位使者站在他們旁邊,主的榮光四面照著他們,他們就非常害怕。10天使說:“不要怕!看哪!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於萬民的:11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第二位天使將宣佈巴比倫的傾倒了。 巴比倫是一個由撒但所控制的統一世界政治和宗教的體系,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要人來敬拜撒但,再次與神和祂的子民對抗。 這是一個強大的體系,吸引許多人跟隨撒但。 這個國可以人類解決所有的問題,撒但會假裝自己是世界的救世主。 但這個國不會永遠存在的。 沒有一個世俗的國可以永遠存在。 但以理曾經預言有四個超級的大國,但沒有一個是永遠存在的。 這個由撒但建立的屬世的國也不會持久。 在時間的盡頭,神將會審判並摧毀這個國。 只有神和基督的國度是永遠存在。


但以理書7:14得了權柄、尊榮和國度;各國、各族和說各種語言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權柄,是不能廢去的;他的國度是永不毀滅的。……27那時,國度、權柄,和普天之下萬國的大權,都必賜給至高者的聖民。他的國是永遠的國;所有掌權的都必事奉他,順從他。’


接著第三位天使的宣告,神對那些敬拜撒但拒絕神的人的憤怒即將來臨。是把人送入地獄接受永恆的懲罰之前。有神的七碗倒在世上,懲罰還活著但跟隨撒但的人。在七印七號的時候,都有神的審判刑罰,但之前神對人的刑罰都是有所保留的。


有些人相信神是慈愛和仁慈的,因此祂不會因人的罪孽而懲罰他們。神是有慈愛和仁慈的,但祂也是聖潔且公義的神。祂會因人的罪而懲罰他們。就像在出埃及記中,當神派摩西去見法老並要求法老讓祂的子民離開時,法老拒絕神並且不服從神。神要摩西帶給法老和他的百姓的九個災來警告他們。他們不相信摩西,最後,神用第十個災,殺死了埃及的長子。我們需要意識到神是愛,但祂也是聖潔的神。當祂發出足夠的警告後,審判和懲罰就會到來,到那時人就沒有機會悔改了。七印、七號、信徒的被提、兩個見證人、天使所傳的福音,都是神要我們悔改的警告。如果我們仍然拒絕並跟隨撒但,而不跟隨神,那麼除了來自神的審判外,我們就沒有甚麼機會能回到神身邊了。 


那些決定跟隨耶穌的人,可能會面臨來自撒但的迫害,但他們會得到他們的獎賞。我們的好行為不能拯救我們,但神會根據我們為所做的給我們不同的獎賞。將不再有更多的苦難和迫害。我們可能無法親眼看到這一點,我們需要耐心和信靠耶穌。祂的承諾總有一天會實現的,耶穌從來沒有不兌現祂的承諾。


III. 收割莊稼 啟示錄14:14-20

啟示錄14:14我又觀看,見雲上坐著一位好像人子的有一片白雲,,頭上戴著金冠,手裡拿著鋒利的鐮刀。15有另一位天使從聖所出來,對那坐在雲上的大聲呼喊:“伸出你的鐮刀來收割吧!因為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地上的莊稼已經熟透了。”16於是那坐在雲上的向地上揮動鐮刀,地上的莊稼就被收割了。17又有另一位天使從天上的聖所出來,他也拿著一把鋒利的鐮刀。18接著,又有一位天使從祭壇那裡出來,是有權柄掌管火的;他向那拿著鋒利鐮刀的天使大聲說:“伸出你鋒利的鐮刀來,收取地上葡萄樹纍纍的果子吧!因為葡萄已經熟透了。”19於是,那天使向地上揮動鐮刀,收取了地上的葡萄,把葡萄扔在 神烈怒的大壓酒池裡。20那壓酒池在城外被踹踏,就有血從壓酒池流出來,漲到馬的嚼環那麼高,流到三百公里那麼遠。


約翰看到了另一幅景象;這景象有些不同的解釋。他看見一朵白雲,雲上坐著一個好像人子。約翰說這個人好像是人子一樣坐在白雲上。這是耶穌還是天使坐在白雲上?有人說他是耶穌,有人說他是天使。對於那些相信他是耶穌的人來說,因為約翰說“像人子一樣”,他頭上戴著冠冕,手裡拿著鋒利的鐮刀。對於那些相信他是天使的人,因為在第一節中,約翰說羔羊站在錫安山上,但這只人子的是坐在雲上。在第十五節中,天使大聲呼喊,命令坐在雲上的那一位收割大地。 


第二位天使手裡也拿著鐮刀無論如何,約翰看到另外三位天使從神的聖殿中出來。第一個天使吩咐坐在雲上的人用鐮刀來收割大地。,但約翰沒有告訴我們這位天使是否收割。我相信他做到了。


馬太福音13:24耶穌對他們另外講了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25人們睡了的時候,他的仇敵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26到了發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27僕人都前來問家主:‘主人,你不是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嗎?那些稗子是從哪裡來的呢?’28他回答:‘這是仇敵所作的。’僕人問他:‘你要我們去拔掉它嗎?’29他說:‘不用,因為拔稗子的時候,恐怕也把麥子連根拔出來。30收割之前,讓它們一同生長。到了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留著焚燒,卻要把麥子收進我的倉裡。’”……36耶穌離開群眾,進到屋裡,門徒前來問他:“請你給我們解釋田裡稗子的比喻。”37他回答:“那撒好種子的是人子,38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就是屬天國的人,稗子就是屬那惡者的人,39撒稗子的仇敵是魔鬼,收割的時候是這世代的終結,收割的工人是天使。40稗子怎樣被拔掉用火焚燒,在這世代終結的時候,也是一樣。41那時,人子要差派他的使者,把一切使人犯罪的事和不法之徒,從他的國中拔掉,42丟進火爐,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43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中,要像太陽一樣的照耀。有耳的,就應當聽。


第三位天使讓第二位天使把他的葡萄收起來,扔到神憤怒的大酒醡中,這就是神的審判。 這三位天使的工作是幫助神將信徒和非信徒分開。 信耶穌的人將與神同在,不信耶穌的人將面臨神的審判。

Offering Hymn:

I’ll Be Fine 

- By Ansel Wong  黃立言弟兄創作        黃立言弟兄(右2)受洗當天全家福


V1

Never feel that scared cause I know

You have my plan written in stone

Nurture me till I fully grow

I know that I’ll never be alone


V2

Even though I have those tough times

You will always watch and help me thrive

Stay with me through my whole life

Guide me even after I die


Pre - Chorus

When the sky turns grey and

Times feel bleak

Guide me with your hand

I’m never weak


Chorus

When I’m covered in the darkness

You bring me my family

And when my eyes hurt from the blindness

You heal them so I can see

You always call me and remind me that I would be alright

And I would be fine, I would be fine

Lord you are my light


V3

All the good you’ve done for me 

Yeah you’re the one that made me so I could breathe

Showed grace and taught me all things

Taught me to forgive my enemies


Pre-Chorus


Chorus


Bridge

Nobody compares to you lord

My savior and protect me from all swords, yeah all their swords

You lead me through all those nights

Where I’m cold and feel alone you bring your light, your shining light

And if they try to come 

All the storms I’ll face

Will never harm

I’ll never lose faith


Sunday, May 8, 2022

一個母親的故事

吳紹偉牧師 05/08/2022

I. 母親 列王紀下4:8-16

列王紀下4:8有一天,以利沙經過書念的時候,那裡有一位貴婦堅持留他吃飯;於是以後每


逢他從那裡經過,他總進去吃飯。9那婦人對她的丈夫說:“你看,我知道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個聖潔的神人。10讓我們蓋一間有牆的小閣,為他在裡面擺設睡床、桌子、椅子和燈盞;他到我們這裡來的時候,就可以到那裡休息。”11有一天,以利沙來到那裡,就上小閣休息,在那裡躺下。12他對他的僕人基哈西說:“你去叫這書念的婦人來。”於是他叫了她來,站在他的面前。13他對他的僕人說:“你對她說:‘看哪!你為我們費了這麼多心思。我可以為你作些甚麼呢?你有事要我替你向王或軍長說的嗎?’”她說:“我住在自己的人民中間。”14於是他說:“我到底可以為她作些甚麼呢?”基哈西說:“她沒有兒子,而她的丈夫又老了。”15於是以利沙對他說:“再叫她來。”他就再去叫了她來,她就站在門口。16以利沙說:“明年這個時分,時候到了,你必懷抱一個兒子。”她說:“神人哪!不要欺哄你的婢女。”

(右上:母親節讚美主上帝;左下圖:大地母親的奉獻——與新墨西哥州交界的德州田園)

以利沙是一位舊約先知,神要用以利沙接續以利亞。在以利亞被神帶走之前,以利亞問以利沙可以為他做些什麼。以利沙想要神賜給雙倍的能力。以利亞告訴以利沙,如果他能看到自己被神帶走,以利沙就能得到這個祝福。當神把以利亞帶走時,以利沙是和以利亞在一起的。以利沙想要從神那裡得到雙重力量,不是因為他貪婪,也不是因為他想要比以利亞更出名。他需要這個祝福,因為神要他做的工作很難,他覺得沒有神的能力,他什麼也做不了。 


像以利亞一樣,以利沙是神派給以色列國的先知。那時大約是公元前八百年,也就是大衛作以色列王兩百年後,以色列國已經分裂為兩個王國。北國有以色列的十個支派,南國有猶大和便雅憫。北國有不同支派的人來當過王,但他們都崇拜巴力,不順服神,但神仍然派不同的先知帶著他的信息和神蹟,希望以色列人悔改,回歸順服神。大部分的百姓和君王都不聽神差遣來的先知所說的話,繼續敬拜那些假神。以利沙是神差派到北國宣講神話語的先知之一。


一天,以利沙經過書念時,一位富有的女人注意到以利沙是神的先知。她讓她的丈夫蓋一座小房子,以便以利沙每次來鎮上都可以有地方休息。她這樣做是出於對神的尊重,她不想要任何回報。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信念和動機。首先,她認出了誰來自神,誰不是。第二,她事奉神,不求神賜福。以利沙對她的熱情好客感到不舒服,他想為她做點什麼,這不容易。因為這個女人是一個富有的女人,內心很平靜,不需要任何東西讓她更快樂。很難找到這樣的女人。


以利沙的僕人告訴他,她沒有孩子,丈夫也老了。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沒有孩子不僅僅是一種恥辱,對一個家來說也是不完整的。沒有孩子在當時被認為是神的懲罰。 她沒有向以利沙要求任何東西,是以利沙給了她這個承諾。這個承諾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她一開始並沒有接受。 我不知道她對住在她家的這個男人了解多少。 她可能聽說過以利沙,但從未親自認識他。 她應該知道撒拉和利百加的故事,他們沒有孩子,神給了他們孩子。 她可能認為她不應該會像她的祖先一樣有這樣的奇蹟發生在她身上。


II. 孩子出生 列王紀下4:17-28

列王紀下4:17這婦人果然懷了孕,到明年這個時分,時候到了,她就生了一個兒子,正如以利沙對她所說的。18孩子漸漸長大。有一天,他出來到收割的人中找他的父親。19他對他的父親說:“我的頭啊!我的頭啊!”他的父親對僕人說:“把他抱到他母親那裡。”20於是僕人把他抱著,送到他母親那裡。孩子坐在他母親的雙膝上,到中午就死了。21她把孩子抱上小閣,放在神人的床上;她把他關在裡面,就出去了。22她呼喚她的丈夫,說:“請你派一個僕人和一頭驢子給我。我要趕到神人那裡,立刻就回來。”23他說:“為甚麼你要在今天去見他呢?今天既不是月朔,也不是安息日。”她說:“一切都平安。”24於是她把驢套上鞍,對她的僕人說:“你來趕驢子走吧,除非我告訴你,否則不要因為我慢下來。”25於是她起程,去到迦密山神人那裡。神人從遠處看見她的時候,就對他的僕人基哈西說:“看哪!書念的婦人在那邊呢!26現在你跑去迎接她,對她說:‘你平安嗎?你的丈夫平安嗎?你的兒子平安嗎?’”她說:“都平安。”27她來到山上神人那裡,就抱住神人的腳;基哈西上前要推開她,但神人說:“由她吧,因為她的心靈很痛苦。耶和華隱瞞我,沒有告訴我。”28她說:“我有向我主求過兒子嗎?我不是說過:‘不要欺哄我’的嗎?”


這個孩子是在以利沙的預言中誕生的,正如他在一年前向她承諾的那樣。你能想像當時她和她丈夫感受到的喜悅嗎?沒有這個孩子以前,他們很富有,很滿足,但現在有了這個孩子,他們就更完整了。我想如果你是父母,你會理解他們的喜悅。我們不知道在孩子生病時他已經多大了。父親把他送回了他母親身邊,我想那個時候孩子病得已經沒有命了。大多數父母在此情況會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候做父母的,當孩子發高燒的時候,會馬上送孩子去醫院就醫。


我相信,如果有任何醫療資源可以幫助這婦人,她會去尋求那些幫助,但她知道這一次她將無法得到幫助。儘管她沒有要求,但她知道這個孩子是來自神的應許和奇蹟。這個孩子是神的禮物。今天,許多父母認為孩子是由他們所生,孩子不是神的禮物。當我們有孩子時,我們可能不會經歷那種預言或奇蹟,但任何孩子都是神的禮物。這婦人並沒有用任何人為的方法,而是去迦密山拜訪以利沙。


書念距離迦密山不到二十英里(三十公里) 。我想單程去到以利沙住處可能需要五個小時。以利沙看到她來了,就派他的僕人問她“她沒事吧?”。她回答說一切都好,直到她看到以利沙,她崩潰並抓住以利沙的腳。那時以利沙知道,她沒有告訴他的僕人她的孩子有麻煩。神沒有告訴以利沙為什麼這會發生在她和她的兒子身上。神是否因為罪而將給予她的一些祝福從她身上奪走了?是她的罪還是兒子的罪?為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她身上,她做了一件好事卻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好處?壞事會發生在壞人和好人身上。當壞事發生時,無論我們是誰,都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第一個反應是把我們推離神,第二個反應是推動我們走近神,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榮耀歸給神。


約翰福音9:1耶穌走路的時候,看見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2他的門徒問他:“拉比,這人生下來就瞎眼,是誰犯了罪?是他呢,還是他的父母呢?”3耶穌回答:“不是他犯了罪,也不是他的父母犯了罪,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神的作為。


III. 第一手信心 列王紀下4:29-37

列王紀下4:29神人對基哈西說:“你束上腰,手裡拿著我的手杖前去;不論遇見的是誰,都不要向他問安;若是有人向你問安,你也不要回答他,只要去把我的手杖放在孩子的臉上。”30孩子的母親說:“我指著永活的耶和華和你的性命起誓,我決不會離開你。”神人只好起身隨她而去。31基哈西在他們前面去了,把手杖放在孩子的臉上,可是沒有聲音,也沒有反應;於是他回來迎著以利沙,告訴他說:“那孩子還沒有醒過來。”32以利沙來到書念婦人的家,看見孩子已經死了,躺在他的床上。33於是他進去,把自己和孩子二人關在門內,然後向耶和華禱告。34他又上床伏在孩子身上,使自己的口對著孩子的口,自己的眼對著孩子的眼,自己的手放在孩子的手上;他伏在孩子身上,孩子的身體就漸漸溫暖起來。35然後他下來在房內來回走了一趟,再上去,伏在孩子身上;那孩子打了七個噴嚏,跟著就張開了眼睛。36神人呼喚基哈西,說:“你去叫那書念的婦人來。”他就去叫她,她來到他那裡,他就說:“把你的兒子抱起來。”37於是她進去,在他的腳前下拜,俯伏在地上;然後把兒子抱起來,出去了。


以利沙派他的僕人去幫助孩子,但這位婦人堅持以利沙必須自己去她那裡。她為什麼這樣要求?後來,我們讀到以利沙的僕人私下接受了亞蘭王統帥乃縵的禮物,才知道這僕人並不是個忠心的僕人。當以利沙治癒乃縵的痲瘋病後,乃縵給以利沙禮物和金錢,但以利沙拒絕接受。相反的,以利沙的僕人認為那是一種浪費,便對乃縵撒了謊,並從乃縵那裡得到了一些衣服和錢。我不認為這就是這位婦人拒絕與以利沙的僕人同去的原因。她不去除非以利沙和她一起去是因為以利沙給了她預言並實現了。她的第一手經驗是和以利沙連在一起的,除了以利沙,她不相信任何人。二手煙可以殺人,二手信仰可以傷害我們。當我們認識神時,我們的信仰是否有這種第一手經驗?  


以利沙去,救了孩子。你能想像當這位婦人見到她生還孩子時的感受嗎?這個神奇的孩子活著回來後,她將如何撫養他?她會告訴他有關於他的出生、死亡和重生,並神在他的生命中都做了什麼嗎?今天,世界充滿挑戰,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超越大多數的孩子。我們送他們去參加課後計劃和活動,以便他們能領先其他人。但是我們忽略了將我們與神的第一手的經驗傳遞給他們。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做出的選擇影響了孩子認識神。他們將世俗的事物放在神之前,遠離神。


這對母子生活在以色列國,在那裡大多數人不相信神,而是崇拜假神。但是這位母親認出了神的先知。出於對神的尊重和榮耀,她事奉神,不計回報。當她的信心受到考驗時,她很困惑,但並沒有對神失去信心,她回到神的先知那裡尋求幫助。我相信,在她接回孩子後,她的信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增長。她必會將她的信仰傳給她的兒子,世間的一切都無法與之相比。


許多年後,他們在不信的以色列國中成為神的見證人。 由於以色列人的不順服,神用飢荒懲罰了這個國家七年之久。 以利沙吩咐這位婦人離開那地,到他們可以居住的地方去。 他們到了非利士地,在那裡住了七年,正如以利沙所說的。 我相信她的丈夫已經不在人世了。當這位婦人和孩子回來的時候,他們的土地已經被別人佔領了。 他們很難收回。 因為神在他們的生命中所做的,他們成為神的見證人,王聽了他們的故事,就把土地還給了他們。  


列王紀下8:1以利沙告訴那婦人(她的兒子曾被以利沙救活),說:“你和你全家要動身,離開這裡,住在你可以寄居的地方,因為耶和華宣布了將有饑荒,這饑荒要臨到這地七年。”2那婦人就動身,按照神人所說的去作。她和她的全家離去,住在非利士地七年。3七年結束的時候,那婦人從非利士地回來,就去為自己的房屋、田產哀求王。4那時王正在和神人的僕人基哈西交談,說:“請你向我講述以利沙所作的一切大事。”5他正向王講述以利沙叫死人復活的事的時候;看哪,以利沙曾救活她的兒子的那婦人來為她的房屋、田產哀求王。基哈西說:“我主我王,這就是那婦人了,她的這個兒子就是以利沙救活的了。”6王問那婦人,她就告訴他一切事。於是王指派一個太監給他,說:“把所有屬於她的,以及從她離開此地直到現在,她田地的一切出產都歸還她。”


我希望這位婦女可以鼓勵所有認真對待信仰的媽媽,這將有助於她們的孩子。 當你把神放在首位時,就會影響你的孩子。 你擁有的孩子不是你的,你可能認為你擁有所有對他們的控制權,但他們是神的禮物。 你不能強迫他們跟隨神,這是他們的決定,但你可以樹立起榜樣幫助他們來跟隨神。


提摩太前書4:8因為操練身體,益處還少;唯獨操練敬虔,凡事有益,享有今生和來世的應許。

Monday, May 2, 2022

Who Is Your Neighbor 誰是你的鄰居

Carlos Cameron 

Key Text:  Luke 10:25-37 (ESV)

The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an

10:36   你 想 這 三 個 人 、 那 一 個 是 落 在 強 盜 手 中 的 鄰 舍 呢 。

10:37   他 說 、 是 憐 憫 他 的 。 耶 穌 說 、 你 去 照 樣 行 罷 。

25 And behold, a lawyer stood up to put him to the test, saying, “Teacher, what shall I do to inherit

eternal life?” 26 He said to him, “What is written in the Law? How do you read it?” 27 And he answered, “You shall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strength and with all your mind, and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28 And he said to him, “You have answered correctly; do this, and you will live.”

29 But he, desiring to justify himself, said to Jesus, “And who is my neighbor?” 30 Jesus replied, “A man was going down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nd he fell among robbers, who stripped him and beat him and departed, leaving him half dead. 31 Now by chance a priest was going down that road, and when he saw him he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32 So likewise a Levite, when he came to the place and saw him,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33 But a Samaritan, as he journeyed, came to where he was, and when he saw him, he had compassion. 34 He went to him and bound up his wounds, pouring on oil and wine. Then he set him on his own animal and brought him to an inn and took care of him. 35 And the next day he took out two denarii[a] and gave them to the innkeeper, saying, ‘Take care of him, and whatever more you spend, I will repay you when I come back.’ 36 Which of these three, do you think, proved to be a neighbor to the man who fell among the robbers?” 37 He said, “The one who showed him mercy.” And Jesus said to him, “You go, and do likewise.”

(左圖:為在戰火中和瘟疫中的鄰居禱告)
Who Is Your Neighbor? Sermon May 1, 2022

If we think other people can be disqualified from our love, we are going to look for every opportunity to disqualify them. Our faith requires us to be neighborly, whether or not we think someone is our neighbor.


We get a little bit taken back when the person we expect to be the villain of a story turns out to be the hero. It is really disappointing when the people that we expect to show up and do the right thing don’t even show up. That’s why we’re so outraged by stories of corruption, and so captivated by stories of underdogs making a difference. 

Our responses are nothing new. We expect certain people to act a certain way, and when they don’t, we’re surprised. It was no different 2000 years ago. That is why Jesus told this story in this way. He wanted the people listening to be surprised, because when you are surprised by something, you remember it. It sticks with you. 


Let’s look at the set up that shows why Jesus told this story this way. 25 And behold, a lawyer stood up to put him to the test, saying, “Teacher, what shall I do to inherit eternal life?” 26 He said to him, “What is written in the Law? How do you read it?” 27 And he answered, “You shall love the Lord your Go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with all your soul and with all your strength and with all your mind, and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 Luke 10:25-27 (ESV)


The first thing we need to understand is that when Jesus was talking to someone who had no intent of following Him, His style of teaching changed to a more thought-provoking method of story-telling. This man wasn't coming to Jesus to learn. He was coming to see how he stacked up intellectually, and Jesus immediately tripped him up. It was customary for rabbis to deal exclusively in questions when they were having a public discourse. The idea was that they would start with a broad question, and then ask each other questions that would eventually land on one key truth that they could teach the people. This man starts by asking Jesus a question, so Jesus replies by asking him 2 questions. Once the man gives his summary of Deuteronomy 6 and Leviticus 19, he expects Jesus to ask him a simpler question. But that is not what Jesus does.


28 And he said to him, “You have answered correctly; do this, and you will live.” Luke 10:28 (ESV). Jesus basically puts an end to their discourse, “you’ve said it, now go do it.” But the lawyer in an expected desire to argue and debate, was not ready for it to be finished yet. 29 But he, desiring to justify himself, said to Jesus, “And who is my neighbor?” Luke 10:29 (ESV)


You see, he already had an answer that He was expecting Jesus to give. It was the thought of the day that the word neighbor – remember he was quoting from the Torah when he answered Jesus – the Hebrew word for neighbor literally means, “Close one.” Pharisees and synagogue leaders debated over how close someone should be to be considered a neighbor. The pretty much universal agreement was “any other righteous Jew” is to be considered a neighbor. So, according to the best religious thinkers of the day, “if somebody did not share my faith, then I have no obligation to love them as I love myself. If I do not consider somebody else to be righteous, I have no obligation to love them as I love myself.” This is what the man who posed the questions of Jesus was expecting Jesus to get say. Imagine his surprise when Jesus told this story.


30 Jesus replied, “A man was going down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nd he fell among robbers, who stripped him and beat him and departed, leaving him half dead. 31 Now by chance a priest was going down that road, and when he saw him he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32 So likewise a Levite, when he came to the place and saw him,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Luke 10:30-32 (ESV). 


Jerusalem is about 17 miles southwest of Jericho, but the elevation is about 3000 feet below, so he was going down, even though he was going north. There was only one road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and because of the change in elevation, it was a rocky and rough road. Robbers and thieves routinely would take advantage of travelers as they made this trip. This story was something that sounded like it could have been from the evening news. The first person to walk by the wounded traveler was a priest. He sees the man and does nothing. Many scholars speculate as to why. Some would argue that he would not want to touch an unclean dead body. Others would draw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 man's clothes have been stripped off, so the priest had no way of telling whether or not this man was a righteous Jew, therefore he had no way of telling whether he had an obligation to love him like a neighbor. For the man hearing this story- both the priest and the Levite were men considered righteous- how can two men who were righteous walk around someone suffering and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 man’s needs? The same way you and I might- to busy, some one else will help, and the list of reasons go on. And yet they root of the issue hasn’t changed- do we value the person or persons in need as if they were the closest of our loved ones?


Then Jesus said just a few words that got everybody listening a bit uncomfortable, “But a Samaritan…” The Samaritans were considered to be half-breeds. Their ancestors married Assyrians after Assyria invaded the northern kingdom of Israel in 722 BC. Most practicing Jews of that era, if they had to pass by Samaria, would actually cross the Jordan River twice instead of even walking through Samaria once. When Jesus spoke of the Samaritan, the teacher of the Law would have been insulted that he was even brought up in the conversation, and everyone listening would automatically expect him to be the villain of the story. But look what Jesus does with the story. 33 But a Samaritan, as he journeyed, came to where he was, and when he saw him, he had compassion. 34 He went to him and bound up his wounds, pouring on oil and wine. Then he set him on his own animal and brought him to an inn and took care of him. 35 And the next day he took out two denarii[a] and gave them to the innkeeper, saying, ‘Take care of him, and whatever more you spend, I will repay you when I come back.’ Luke 10:33-35 (ESV).


Instead of the Samaritan being the villain, Jesus makes him the hero, who goes out of his way to pay the stranger’s expenses. He shows mercy and compassion. He meets the immediate need, and then sets up a plan to meet the future needs should this man continue to need more help.


36 Which of these three, do you think, proved to be a neighbor to the man who fell among the robbers?” 37 He said, “The one who showed him mercy.” And Jesus said to him, “You go, and do likewise.” Luke 10:36-37 (ESV).


Consider the question “Who is my neighbor?” which was the focus of Jesus’ story. The teacher of the Law wanted to know, “who exactly he would have an obligation to love as himself?” Is it just people I am in close proximity with? Is it just people who share my worldview? Is it just people who I think are right with God?


“Who is my neighbor?” is the wrong question. “Am I being neighborly?” is the perhaps a better question. In asking who is my neighbor there is a chance to justify not doing what we know we are supposed to do. If we think other people can be disqualified from our love, we are going to look for every opportunity to disqualify them. Asking if I am I being neighborly, or “am I meeting the needs that I can see that I have the ability to meet?” puts the pressure on us to love to the best of our ability, whether or not we think somebody else deserves it. Our faith requires us to be neighborly, whether or not we think someone is our neighbor.


Do you remember the question that the teacher of the Law asked Jesu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conversation? Before they got on the topic of neighbors, he asked, "What must I do to inherit eternal life?” The predominant subject matter, whenever you study Jesus’ parables, is faith. This parable is about faith in action. Jesus’ reply to this teacher of the Law would be His same reply to you and me: “go do likewise.” Loving your neighbor, however unlovable they may seem, is evidence of your faith. So, go and do likewise.

What must I do to inherit eternal life? Go and do likewise.